捫心自問:我們所見到的新聞畫面,未必是全部的事實。故評論一項事件的真假與否,並非根據媒體所報導的「畫面」表象作評斷,而是根據「內容」進行客觀的檢驗,藉以釐清問題的本質。比如嘉義市議會有項有趣的「趕市長優良傳統」,一直令人議論紛紛;然而,部分媒體藉由此類的爭議事件,進而製造高談闊論攻擊市長涂醒哲的機會,瀰漫「一言堂式」的語言暴力,不僅刻意忽略了市政質詢是要訴求市民福利的主軸,並試圖以不明出處的「有人說涂醒哲很傲慢」的言論誤導民眾,將簡單的新聞,用隱晦的標題,誤傳涂醒哲能力不佳的暗喻,已然扭曲事實的真相,更造成媒體職業道德的淪喪。

  有媒體不斷在「涂醒哲搶話」的問題上打轉,群起攻之,擴大的渲染與炒作,混淆視聽。見獵心喜的心態,赫然令人「不寒而慄」的發現:少數新聞工作者與媒體,顯然缺乏基本的新聞素養與專業,反而使媒體淪為口水鬥爭的工具,殊非吉事。媒體的基本工作,不是將國家大事視為兒戲或是茶餘飯後的話題,是要悍衛職業風骨並追求真相,看實質數據。

  但不論是傳統報紙或是網路新聞,大部分讀者都會首先關注新聞的標題,如果標題能讓他們感興趣,即會繼續閱讀下去。這種情況在網路上尤其普遍,網路消息多如過江之鯽,對標題新穎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常令人詬病的一項缺點,是標題跟正文未必有直接關聯,有時純粹是為了譁眾取寵。

  比如有議員質疑涂醒哲的態度,這些看似都比較瑣碎,與公眾也沒有什麽關係,但是它們卻經常成為新聞的亮點,充分引起大眾的閱讀興趣,只不過一些新聞節目漸漸喪失了媒體的責任,缺乏理性和自覺,逾越了新聞的分寸與合理性。如果對當前新聞失真日益過份且氾濫的現象不加防範而縱容,一直發揮著輿論作用的新聞作用將改變,並發生異化,很容易偏離健康、良性發展的目標。因而媒體在報導新聞時,必需對社會負責,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自我約束,以人性化角度發現有價值的訊息,報導有意義的新聞內容。

  當面對殘酷激烈的媒體市場競爭時,新聞一定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原則,履行新聞引導社會的功能,遵循新聞傳播的基本規範。媒體更要充分發揮新聞的輿論作用,和教化社會的功能。在追求點閱率的同時,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文明。另一方面,新聞大量誇飾化,也反映現今媒體自主創新的能力不足、粗製濫造和盲目跟從的弊端。媒體應該通過嚴格製作和把關,放送有價值、客觀、公正的新聞,使觀眾認可。

  民眾對於媒體的需求日趨豐富和複雜,並使媒體意識到,要以大眾為首要的中心地位,大眾的意見有時也直接左右著新聞報導的考量,引領著媒體傳播的趨向。因此,民眾要更正確的認識與看待新聞,應理性分析辯證,了解新聞價值取向和定位,自覺抵制粗俗的內容。對於新聞報導,民眾亦不該胡亂吹捧,或發表看似新潮另類,實則不合理的評論與隨意解讀,因為自身的言行會對周圍環境和群體帶來惡劣影響,同時亦嚴重損害民眾自身的形象。

  當公眾人物受到傷害時,很多媒體總是抱著幸災樂禍的心態來對待,可見商業化風氣,導致了媒體對獲利性比對文化更加重視,容易使新聞庸俗化。記者的素質修養需要越來越提高,更是民眾對這個行業的期待,當然缺不了大眾的監督。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