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手寫兩頁的信,請友人幫我轉給一位素昧平生的演講者,請她將該講題發展成一篇文章,供我目前主編的雜誌刊登,事後我這位朋友告訴我,對方看到我的邀稿信非常感動,「因為這年頭已經很少有人在寫信了。」

是的,在Line、Facebook、Email等通訊軟體當道、立即傳達的時代,手寫的字躍然於紙上似乎多了一點人味,甚至融合一些情感。但多數年輕的世代踏出校門後,傳簡訊、貼符號與貼圖、以手機拍照已成為生活或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用紙寫字的機會似乎愈來愈少;在Fintech、Apple Pay普及後,連身分象徵的AmEx都面臨Apple Pay的挑戰,簽寫自己的名字都被密碼取代了,如今每個人都擁有無數的密碼,人的「存在」已成為幾個英文字母與數字的組合。

我在某所大學兼課,偶而與學生聊些「生活」點滴,我建議他(她)們在結婚之前,彼此用信紙手寫一封向對方表達愛慕的情書,而這封情書至少要寫兩頁的信紙。我心想,對這些成長在發簡訊貼圖的學生,要寫兩頁的文字真是太為難他(她)們了;何況,現代的書店也可能找不到「情書大全」之類的書可以抄寫;甚至(她)們可能都沒看過信紙,而也有另一種可能,買不到信紙。因為買Double A比買信紙容易,年輕的店員或許連「信紙」都沒聽過或看過。

但在某個角落「人情味」還是存在的,至少一息尚存。在紐約,相當普及的Duane Reade(類似台灣便利商店與美妝店的組合,有些店24小時營業,有的則晚間或周末假日打烊),店面有大有小,但每間店都有一個「卡片區」,而且總是有人在挑選卡片。

不只如此,紐約有許多專賣卡片的店,如American Greetings、Papyrus、Hallmark等等,在這些店可以買到應用在不同節慶、場合、年齡、性別、身分、升遷、退休等等的卡片,而且都分類得讓顧客很容易找得到自己的需要;但我的觀察,顧客在購買卡片的時候,步調都放慢下來,或許邊想寄贈的對象,邊思考哪張卡片的文字能貼切傳達心意(我印象中有部電影的男主角就是幫卡片公司撰寫卡片內文為業),有的文句逗趣、調皮、反諷、浪漫、抒情、關愛、鼓勵、安慰等等、都有;當然,也有許多卡片是沒有印上文字所謂的Blank Card(空白卡),寄卡片的人端看與對方關係書寫要傳達的心意。這些卡片專賣店還有各種精美的文具、相框、禮物、包裝紙、緞帶、具有特色的馬克杯等等,這些充滿溫馨而且實用的東西,不會讓收到的一方覺得有難以承受的「重」,卻又能感受到贈與者的關心與祝福。

透過卡片與書寫,優雅而貼心的傳遞某人的心意。歐美許多精品、奢華品牌,都會提供印有Logo的卡片給顧客(諸多在台灣的名牌店也都會提供),致送禮物給對方時,若能手寫幾個文字在卡片上,更能傳達致送者的誠摯。禮物是實體,卡片與文字是心意。

「美軍」尚駐紮在台的歲月(1979年之前),台北中山北路的「敦煌」與「金山」這兩家專賣英文書籍的書店,當時也販售各類卡片,我就是在那個年代「認識」Hallmark這個品牌,同時也「養成」使用卡片的習慣;「美軍」離台之後,曾有一陣子,我在台北很難買到所需要的卡片,所幸後來「誠品」書店補充這個需要,除美國的品牌外,還有日本、英國等國的卡片。

每次出國,我總是會挑具有當地特色的Postcard寫幾個字寄給女兒分享(許多知名國際酒店也都會在客房的書桌提供一兩張具有當地色彩的Postcard給房客),至今仍是,或許因為如此,女兒女婿離開紐約到某地或某國旅遊,除了用Line傳照片外,也會挑張Postcard寫些隻字片語寄給我;當然逢年過節或生日,除透過現代科技當日傳達祝福問候之外,他們的卡片也早已啟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