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陳庭楚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陳庭楚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大罷免撕裂的台灣社會如何修復?

    2025.11.06 | 08:59

    近年來,罷免成為台灣政治的新常態,今年更由公民團體及民進黨公職人員發起全球民主國家史無前例的大罷免。至此,社會氛圍不再是理性辯論的民主競技場,而像是一場場政治復仇秀。支持與反對的兩方,在街頭對峙、在網路撕裂,甚至在家庭群組內互相封鎖。當罷免淪為政黨角力的延長賽,民主程序表面上仍在運作,但公民社會的信任卻在流失。如今,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在一連串「大罷免」撕裂之後,台灣社會該如何修復? 一、罷免成常態,民主變質的警訊 罷免制度本是民主的重要保障。它賦予人民監督權,讓民選代表在任期內若違背民意,仍有機會被人民撤換。然而,當罷免被頻繁啟動,且動機從「監督不適任」轉變為「報復對手」,其本質就已扭曲。以近年的案例為例,許多罷免案的理由往往空泛,例如「不接地氣」、「不聽民意」、「投票不如預期」,甚至只是因為「政黨顏色不同」。結果是:罷免成了報仇雪恨的手段,而非民主糾錯的機制。在這樣的環境中,民意代表為了避免被報復性罷免,不敢說真話、不敢投違背主流輿論的票,只能迎合群眾情緒。這種「懲罰式政治文化」最終侵蝕的,不是某個政黨或政治人物,而是整個民主的思辨空間與公共理性。 二、撕裂的根源:社群政治與情緒動員 罷免風潮的背後,其實反映了台灣政治的深層變化:情緒動員取代了理性討論。社群媒體成為主要政治戰場,政治人物透過短影音、貼文與梗圖,激發憤怒與對立。罷免成了這場情緒政治的延伸,藉由塑造敵人、強化認同,讓支持者感到「我們在戰鬥」。對立的另一個根源,是政治光譜的兩極化。藍綠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深,民眾不再以政策為基準,而以陣營為認同。罷免因此不再是檢驗施政,而是宣示立場的儀式。這也導致,即使罷免成功或失敗,社會的分裂依舊存在,甚至更嚴重。 三、修復之道:從「程序正義」回到「民主教育」 要修復撕裂的社會,第一步是回歸制度理性。罷免制度應當被重新檢視:是否需要更嚴格的門檻?是否應該要求罷免理由具體且合理?是否要有防止連續性政治報復的「冷卻期」?例如,韓國的罷免制度要求「違法或嚴重失職」才能啟動;瑞士雖然民意強烈,但地方罷免機制仍設有高門檻,以防濫用。台灣的制度設計若過於寬鬆,罷免將成為民粹的出口,而非民主的保險。然而,制度只是外在結構,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公民教育的不足。許多民眾對罷免的理解僅止於「不喜歡就罷」,卻忽略罷免的真正精神是「糾正不適任的行為」。我們的學校、公民課程,應該強化民主素養教育,讓下一代理解政治不是鬥爭,而是協作;不是敵我對抗,而是意見競合。唯有當人民懂得珍惜制度,民主的土壤才能穩固。 四、政治人物的責任:從操作情緒到培養信任 修復社會裂痕,政治人物必須負起最大的責任。這幾年,台灣的政治語言充滿了「清算」、「打臉」、「下架」、「報復」等字眼。這樣的語言雖能激起掌聲與點閱,但卻在潛移默化中把民主變成了對抗。真正成熟的政治,是能在分歧中尋求共識、在衝突中找到制度性解決,而非靠情緒對立求短期勝利。政治人物應該帶頭建立「跨陣營對話」的文化。例如,推動跨黨派的青年論壇、公民協作計畫,讓不同立場的人能在公共議題上理性討論;或是設計罷免前的「溝通聽證期」,讓被罷免者有機會說明政策、與民對話。政治不能只靠投票解決問題,也要靠對話修補信任。 五、公民社會的角色:從對抗到共創 除了政治人物,公民社會同樣有責任。許多公民團體、媒體、意見領袖若仍以「誰贏誰輸」作為政治觀察的框架,便難以促成真正的修復。媒體應減少「罷免聲量化」報導,而強調「罷免議題化」的深度分析;學術界、非政府組織可扮演中介者角色,舉辦跨陣營的公民對話工作坊,讓民眾重新體驗討論與共識的價值。 更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公民都必須意識到,民主不是一場短期競賽,而是一場長期共居。我們可以在選舉中競爭,但選後仍要共同生活。若一個社會失去了互信,所有的制度都只是空殼。 最後,筆者認為,罷免可以結束對手,但不能重建國家。 罷免可以結束一個政治人物的職位,卻無法結束社會的撕裂。台灣社會必須學會在對立之中找回理性與同理心。真正的民主,不是讓你「罷掉不喜歡的人」,而是讓你「理解不同的聲音」。 修復台灣社會的關鍵,不在於再制定多少新法條,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重新定義「民主」這件事。民主不是贏者通吃,而是輸家仍被尊重;不是報復的舞台,而是對話的平台。當我們能以這樣的心態重新看待罷免,也許,那些被撕裂的裂縫,就有機會被縫合。 
  • 投書 從戲劇《忘了我記得》探討台灣安樂死合法化

    2025.11.04 | 14:01

    由Netflix播出的台劇《忘了我記得》,講述著相依為命的一對父女,在父親面臨老年失智的情況下,女兒須負起責任照顧,雖然劇情受到長照實務界批評,稱政府長照已有妥善配套措施,但仍然讓觀看這部劇閱聽人能夠思考未來在自己家人老去的時候,要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劇中程樂樂(女兒)和父親說:「我很害怕你突然就走了,但其實我更害怕你一直走不了。」,道出了兒女對於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疲累感。 而劇中,父親在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後,騙大家自己已死去,辦了一場自己的告別式,讓親友能和自己道別。他說:「我不知道人在木箱子裡是甚麼感覺,能不能聽到別人說話?」。 至此,我們能試著討論,當人類逐漸凋零,已在世界上「數饅頭」時,他能不能選擇一個讓自己有尊嚴,且不會那麼痛苦的臨終方法? 台灣現行的法律制度框架下,人,並無法執行安樂死,但仍有一途徑是至全世界第一個合法安樂死的瑞士,近年最為知名的即為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先生。而台灣的安樂死議題一直常被討論,較為熱烈的即為2023年總統大選由柯文哲拋出他支持安樂死政策,但這是文化上問題,而非醫學。只可惜,台灣仍過於保守,諸多醫師跳出譴責這是違背醫師誓言。雖說醫師就是要挽救每一條生命,但當生命顯然已無法延續,病人苟活,醫生是否還要救? 傅達仁先生在接受安樂死生前接受訪問,他說他已訂下日期,將在6月7日終結自己的生命。他接受訪問的聲音宏亮,聽不出是一位癌症末期的病人,但他在有1萬2千多人追蹤的Facebook專頁上寫到:每天需要打總量160毫升的嗎啡才能減緩疼痛,「喝多了站著都睡著、跌倒、嘔吐!」,喝少了就會疼痛難耐,「安寧治療就是這樣折騰死!」(BBC NEWS,2018) 而從民意調查的數據來看,依據臺報與皮爾森數據公司合作「生命終結態度調查」,針對全台18歲以上的網路人口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74.8%民眾支持、22.8%保持中立、且只有2.4%反對推動安樂死。 當台灣的主流民意是趨向贊成安樂死,我們是否還要漠視這個議題的討論? 與安樂死始終對立的巨大招牌,就是民進黨政府近年引以為傲的「長照政策」。筆者並無要於此批評長照政策,因為他代表的是「國家責任」,希望保障弱者的生存與照顧權。 目前台灣長照2.0政策的預算逐年增加,今年度長照基金預算高達879億元,長照本身與安樂死存在巨大衝突,前者為了延續長者生命,認為「政府要幫助每個人活下去、有尊嚴地老去」;後者則希望協助人尊嚴的結束生命,認為「當生命品質無法維持時,結束生命也是一種尊嚴」。 因此,筆者認為台灣難以推動安樂死的核心困境在於:一個覺得活著才能有尊嚴,一個則覺得結束痛苦才是尊嚴。長照資源龐大,也可能讓政策傾向維持照護體系,而非開放終止生命的選項。 而尊嚴善終法依舊試圖推動,但在這個經過大罷免、青鳥運動撕裂的台灣政治亂局中,有誰能真正放下意識形態,而去思考真正對每個人的人生最重要,且最需要尊嚴的那條底線-死亡? 回到忘了我記得這部戲,筆者觀後心情沉重。未來在木箱子中,能否聽到親友對自己最後的道別,又或者我能決定自己人生的終了時間,停止中老時的病痛,在知道自己將離去之時辦一場與親友的告別? 或許,我們真正該問的不是該不該死,而是──我們是否有選擇如何結束生命的權利。
  • 投書 朱時代謝幕,國民黨面臨路線選擇挑戰。

    2025.11.01 | 18:24

    11月1日國民黨全代會,朱立倫團隊將卸任,交接給備受國民黨基層所期待的鄭麗文主席。回顧過去四年,朱立倫主席帶領的國民黨確實可圈可點,打贏縣市長大選,還有挺過一場驚悚的大罷免,但卻讓國民黨的模糊路線延續。 路線可分兩種探討,一是「國家論述」,二是「藍白合」。 2018年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在那個充滿深綠支持者的「國民黨艱困選區」當中,辯論會上大談九二共識,卻絲毫未對他造成影響,最後奇蹟似的奪下市長寶座。時至今日,政壇再談起九二共識,人民會覺得他不過是「沒有共識」。 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而九二共識其實恰恰符合憲法的精神,「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而中國是中華民國」,但對岸則認為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模糊地帶上交流,是維持現狀的途徑。但從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中,鄭麗文主席清晰到嚇人的國家論述,讓人為迫在眉睫的2026縣市長大選捏把冷汗,他大聲的說出「要以身為中國人為驕傲」。 以身為中國人為驕傲本質上並無錯誤,因為在中國是中華民國的這個論述下準確無誤,但問題在於,台灣社會普遍無法接受這個說法,大眾早已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並非「中國人」,當鄭麗文的說法持續發酵,第一波的衝擊將是本就已艱困的選區,諸如高雄、台南、嘉義等地。更直白地說,若不加以潤飾及解釋的話,這樣的一中論述並沒有辦法打中筆者這類年輕族群。 除了國家路線挑戰外,還有選票最大化的需求,也就是「藍白合」的路線。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早早表態參選新北市長,但他也已公開承諾自己將會接受民調結果,若敗下陣則全力支持民調高者。但黃國昌若無法參選新北市長,那其他縣市,國民黨要如何禮讓、合作? 首先談談宜蘭,陳婉惠在地方經營許久,2024參選立委獲得20%選票,必然有征戰縣長的打算,但國民黨則有過去一年坐鎮司法法制委員會的大將吳宗憲委員躍躍欲試。民眾黨立法委員張啟楷則在彰化、嘉義皆有服務處,但國民黨在彰化有謝衣鳳、嘉義則也可能另有人選的情況下,藍白合2026若談到最後仍只有新竹市禮讓可能被取消資格的高虹安,對2028要去取得執政權的大戰來說,要藍白合恐怕就有一定難度。 因此,鄭麗文上任不僅是面對國民黨長久以來的募款困境,還必須解決國家論述的路線爭議,更重要的是緊接而來的縣市長大選。 筆者認為,過去四年朱立倫於穩健中求變,雖然未能促成2024大選藍白合,但也讓國民黨能順利挺過各種危機,在黨務部分也盡心盡力募款,在每天一睜眼就要燒掉百萬的政黨實屬不易。筆者雖對鄭麗文有相當高的期待感,但他將要面臨的挑戰,恐怕比想像中艱困許多。 
  • 投書 給期望政黨輪替支持者的一封信

    2024.01.01 | 22:48

    標題:給期望政黨輪替支持者的一封信剩餘10多天的時間的時間,台灣的總統、立法委員選戰,就要畫下句點,2024年的政局,將對我國未來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美中台三角關係,也將在這年定調路線。當大家喊著「下架民進黨」、「政黨輪替,投給有機會贏的人」,卻常忘了要看候選人端出的政策牛肉。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選舉應選出有賢能之人,不應為意識形態、統獨議題而綁架,人民有權作主。而最大在野黨,也是史上最弱在野黨:中國國民黨,正在台灣最關鍵的2024選戰當中,透過操作政黨輪替議題,而掩蓋眾多他們應被發現的惡行。筆者從年初即觀察各政黨在2024總統副總統、立委候選人的提名情形,也理解現今有將近六成民意希望換黨執政。身為希望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的青年,我整理了幾點國民黨在這次所出現的舉止,更反映了整個黨從上到下都嚴重的「自我感覺良好」。 ▍不分區立委派系分贓 混淆視聽「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相比立法委員的單一選區制,更像直接由政黨推薦候選人進入立法院,因為一旦失去黨籍就會立即失去立法委員資格,也常被稱為「黨意立委」。近年來,各政黨的不分區名單,能夠看出:「一個政黨的核心價值,以及在這次選戰想訴諸的理念。」中國國民黨的「最強總教練」朱立倫主席,在提出2024的不分區名單後,對外號稱是史上最強,平均年齡來到47歲。筆者稍微觀察了這份名單,只能說,朱主席,這樣的名單您怎敢說是史上最強?這不過是派系分贓、妥協地方勢力的產物罷了。第一名的韓國瑜,他是三年前被罷免的高雄市市長,一個被人民唾棄的失意政客,為何能因為你朱立倫政治上的考量,想將他冷凍在立法院無法跟你競爭國民黨主席,就讓少數113席立法委員,非得要接受這個四年前被台灣人民退貨的投機分子?張嘉郡、陳菁徽、李縉穎,都是妥協於政二代、地方派系的候選人,所謂平均年齡僅47歲,只不過把20歲年齡層平均分布在第31到第34名這種幾乎確定不會上的排行裡面。​▍選了活在上個世紀的副手現年73歲的趙少康,在11月24日正式成為國民黨提名的副總統候選人後,跌破眾人眼鏡,而筆者心裡在藍白合破局難過之餘,也不禁認為這是否只是朱侯想讓選局回到藍綠對決,將基本盤拉回的決定,否則實在很難看出趙少康究竟哪個地方勝過其他更合適的潛在人選。一般民眾對於趙少康的印象應該都是「政治金童」、「名嘴」,老一輩的可能就是「趙一半」,還有他那句大家印象最深刻的「通通抓起來!」。時過境遷,距離趙先生上次參選(1994年臺北市長選戰),已有將近30年了,除了想法、政策面主張仍停留在上個世紀,與青年對話更是自我感覺良好。筆者在12月初參與了趙少康在政治進入大學的講座,拋開支持意向,只能說從頭到尾並無聽到他對於台灣的治國理念,反而一直談到意識形態,和近期的政見發表會一樣,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聽他在罵賴清德,青年最關心的18歲公民權議題,他也只拿出在中廣錄製的廣告,並未說明為何當時所說:「不讓年情人投票就不讓年輕人投票,怎樣!」。而國民黨從上到下仍認為趙少康是最能和青年溝通對話的候選人,簡直是「請鬼拿藥單」。​▍地方勢力黑金掛鉤 與執政黨無異台南光電、爐渣案、吳乃仁等,都是近期常被國民黨炒作的民進黨索賄鐵證,台南學甲88槍擊案更是讓台南被蒙上黑金陰影。但綜觀台灣政壇,國民黨為何不敢看自己所靠攏的黑金系統?目前參選台南市第四選區立法委員的李全教分別受到議長賄選、當選無效判決,甚至今年才剛結束褫奪公權,迅速在年初被找入國民黨選策會,令人傻眼。而現在李全教卻要參選立法委員,一位已受法院認證的黑金、賄選,卻得到整個黨的力挺,甚至讓青年下鄉替他輔選,這和六成民意所希望下架的民主進步黨有何異? 言盡於此,國民黨美其名說要促進政黨輪替,實際上只是要讓既存的共犯結構回到執政的位子上繼續掠奪這個國家。各為期望換黨執政的朋友、青年們,我們真的要繼續為了「換黨」,而支持一個上台後和民進黨無異,根本只是換個顏色,而且更老的國民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