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普欽的「核按鈕」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是禍是福?

    2023.05.11 | 14:22

    烏俄戰爭開打至今超過一年,戰爭期間各媒體不妨對於俄羅斯是否會決定使用核武一事進行報導,俄羅斯總統普欽於3/25宣布,將在白俄羅斯境內部署戰術核武器,重燃世界對核武器的關注。  「核武的歷史」核武最先廣為人知的是美國在日本所投擲的核子彈,再來是冷戰期間美蘇對立時,尤在古巴危機時緊張情勢上升至最高點,可在赫魯雪夫寫給甘迺迪的信中觀察到:「我們各自抓住一根繩子的一端,在這個繩子的中間有一個我們所維繫的戰爭之結,我們兩人抓的越緊,這個結也就越死。最後的結果可能是,這個繩結被繫的很死,以至於繫繩的人無力解開,只能把結砍斷…….。」足見當時情勢之危急,而核武的問世在長遠的歷史中仍屬短暫。 「從現實與道德分析核武不輕易被使用的兩個原因」1.現實角度:從現實的角度觀看核武,核武的強大破壞力意味著,使得其與任何對國家有意義的政治目的脫節,也就是說手段與目的脫節,手段雖可達成目的,但並無動機去執行,畢竟其所付出之代價過高。  2.道德角度:從道德的角度觀看核武,大部分人們對使用核武普遍認為是不道德的,核子彈爆炸後除了其強大的毀滅性以外,當地的整個環境也會因此長期受到污染,使的當地無法居住,而從核武中倖存下來的人,也會因此有許多併發症,一生都過的極為痛苦。 「核武的高度毀滅性所帶來的平衡」  核武在冷戰時扮演著美蘇兩國的煞車器,在美蘇兩國互相「核嚇阻」(nuclear deterrence)的情形下,使得兩國在這高度緊張的狀態維持著「恐怖平衡」(balance of terror) 避免戰事的升級。 此外擁核國家也意識到即使國力較其他國家強大,但是核武意味著其他較弱小的擁核國家也擁有與大國決戰的能力,不管是是小國亦或者大國都不敢輕舉妄動,因其都無法對抗核武所帶來的末日毀滅性,這被稱為「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不過這其中矛盾的是各國都認為他們擁有核武絕對沒事能夠建立穩定的國際關係,然則事實上則可能更加不穩定,不過觀察想要擁有核武的國家或者已經擁有核武的國家,大部分都是想將其國家「聖地化」,也就是說讓擁核國家在其領土範圍內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衝突。「核嚇阻需結合實力與可信度才能發揮其作用」 「核嚇阻」必須搭配條件才能使其效益最大化,一個有效的嚇阻不僅要具有實際傷害對手的能力,也需要讓對手相信核武器在什麼情況下真的會被使用,這也牽涉到各個國家所設定的底線,底線太寬會使其它國家不相信,如此就無法達到嚇阻的作用了,因此有意義的嚇阻必須結合實力與可信度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各國意識到核武的毀滅性存在,從而簽署合約避免其擴散」  擁核國家也意識到核武的末世性存在從而制定了許多限制核武的條約,像是《核不擴散條約》(NPT),不過有些擁核國並未簽署甚至退出了,這一因素也為核武的限制與避免擴張帶來了不確定性。  「核按鈕的存在是禍是福?」核武器使得冷戰未升級至更大範圍的傷害,從這個層面來觀察確實是一種福,但是未來是否能夠繼續維持呢?普欽是否有可能不顧一切發動核子戰爭呢?從歷史來看核武的歷程仍相當短暫,未來其是禍又或是福我們仍要持續觀察,這顆「核水晶」是否能夠繼續保持完整?然而最害怕的是國家領袖因為不小心或一時的衝動將其打破,世界將會因此付出極慘烈的代價。  「建立共同價值與信任破解核武的末世性」 世界局勢變換莫測,國際必須建立起溝通與交流的管道,以及對於一些普遍價值的認可,如此一來各國有了些許的信任建立起所謂的「未來長長的陰影」(long shadow of the future)才能避免陷入各國都不信任彼此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信任與各國所認知之普世價值,才能使得世界得以避免發生核子戰爭的危機,人類才能夠繼續綿延在歷史的時間軸之中。參考文獻:《Understanding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Joseph S. Nye , David A. Welch《La Géopolitique: 50 fiches pour comprendre l’actualité》/Pascal Boniface文/黃凱祥
  • 投書 從台中一中「烯環鈉」事件—淺談公民教育的意義

    2023.05.08 | 06:37

    台中一中日前有學生預以「烯環鈉」作為園遊會擺攤的主題,而因其諧音被認為是歧視原著民,隨後台中市原著民議員在市議會質詢時表達嚴正的抗議,台中一中校長與全班學生也發表聲明公開致歉。「公民教育未切中本質無法使學生理解其重要性」我們都知道當今的公民教育只是讓學生念一念公民課本,然後把它印在腦海裡,誰記得越多誰就被稱為是優秀的公民學生,而這個公民學生是真的擁有現代公民的思維,還是只是公民成績高的公民學生呢?「知道知識vs理解知識」我們能夠從課本上淺淺的「知道」不能歧視與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而這些都僅僅只是「知道」,無法從根本上「理解」為何要如此,而當這些知識僅僅是為了考試的存在,誰又會想真正的「理解」呢?「公民教育的意義」筆者認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應當是讓我們能夠有機會與社會不同層面的人們與不同的族群互相交流與溝通藉以從根本上理解他們的處境,培養這樣的「同理心」進而使自身擁有社會的情懷,如此學生才知道什麼事情是不可以開玩笑的,這才是真正的理解,而不是永遠都僅僅是老師在講台上講一講,學生聽了覺得它只是「套套邏輯」(tautology)而如此便不會有學生認真的思考當今或未來我能夠在什麼程度上促進社會的共榮與合作,只會想著要記下多少東西有多少分數,而那個分數只會隨著時間慢慢逝去,但是真正的理解卻是刻骨銘心的。而站在政府的角度,藉由公民教育也能夠使學生認知到台灣歷史上的傷痕,進而達到彌補過去避免未來的目的,這樣才是真正的使台灣朝向更共榮的方向邁進,而不是只是一些莫名奇妙的彌補政策,反而造成一堆反效果。「未來公民教育的方向」筆者認為當今公民教育應該讓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去實際的接觸社會不同層面的人們與不同的族群,讓學生在這些互動中真心理解作為一個公民應有的思維,這樣歧視的事件才能從根本上獲致解決,當然不是說都不用上課,而是應該兩者並行,如此一來才能夠實現公民教育的本質。這次的事件台中一中學生已經向原住民致歉,未來此事件也能夠作為一個公民教育的範本,但是如果能真正落實公民教育的意義,相信未來這樣的事件會慢慢消逝。
  • 投書 從中國對台軍演切入--淺談中共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背後的課題

    2023.05.03 | 10:01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於台灣時間4月6日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Owen McCarthy),返台後中共於隔日立即宣布對台持續3天的軍演,此舉無疑是表達中共對於此次的會晤強烈的不滿。「對台立場以及軍演的必要性」觀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發言其對於台灣問題始終聲稱是內政問題,並時常提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對台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在國際現實下對台軍演及外交干預對於其政治主張或許仍有其必要,一方面對於中共國內有交代亦可適時轉移內政的輿論,另一方面對外則是持續的畫出其底線亦或者將底線放大。「逐漸壯大的「硬實力」(hard power)與仍然貧乏的軟實力(soft power)」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過去幾年經濟與軍事力量急速成長,在軍事方面有關調查顯示在世界中排名第三,而在GDP方面排名世界第二,對於世界的影響力正逐漸擴大,能透由其「硬實力」影響其它國家的政策。同時中共在對外輸出的價值觀以及傳遞的信念都令較為「民主」的國家充滿擔憂,觀察近年來中共對外所建立的關係使得較為擁有「民主」的國家對於其產生較為負面的想像,除此之外其文化以及對外輸出的價值在某些程度上仍較為貧乏,「軟實力」依舊相對貧弱。中華文化擁有將近四千年的歷史,有相當深厚的文化與人文基礎,但其似乎無法將其發揚於國際社會。 縱觀上述中共在其「硬實力」正逐漸擴大,但對外輸出的「軟實力」仍舊貧乏。「當今單單使用硬實力無法使人民信服並且將使民族產生裂痕」中共在現實層面底下其仍必須透由各種手段維護其政權之穩定以及使得台灣無法名面上獨立,但是縱觀歷史如果單單只使用「硬實力」試圖改變一國的國族認同,表面上或許能夠達成其目的,但實質上將使得民族關係更為分裂,不用走向山繆·菲利普斯·杭亭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口中的「文明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在相同的民族之間就已經發生衝突進而產生傷痕。「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課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維護其政權的同時重拾世界「民主」國家對其的信任,這或許很難,畢竟其仍舊屬於政治獨裁的國家,再者以美國為首的陣營也會努力壓制其興起的速度而陷入「修昔底德的陷阱」(Thucydides Trap),亦或者跟較為「獨裁」的國家建立關係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又或者發揮其影響力在與美國對抗的同時卻又不顯露出獨裁國家價值的作為,進而贏得世界的認可,與和平處理台灣關係又或者動用軍事力量處理台灣問題,以及在對外關係上如何透由其逐漸壯大的「硬實力」與豐富較為貧乏的「軟實力」使其成為「巧實力」(smart power)都是其達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課題,答案或許顯而易見,但在人性面前又有什麼是確定的呢?文/黃凱祥
  • 投書 從川普事件淺談美國左右派之極端對立

    2023.04.28 | 11:24

    近日美國前總統川普遭檢方控34項刑事罪名,成為美國首位面臨刑事起訴的總統。由民調顯示,民主黨和共和黨對此事件呈現兩極化的反應,偏民主黨人覺得就該起訴這麼糟糕的人,偏共和黨人則覺得這是政治迫害,川普更因此獲得了一筆政治獻金,不論如何,從這次的事件能夠看出美國社會正在走向更為兩極化的社會,為何民主黨與共和黨如此對立呢?可以從政治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理解。「人們世界觀的差異與深層的恐懼造就政治的分歧與對立」要回答民主黨與共和黨為何如此水火不融,可以先從人們的「世界觀」角度切入,根據民調發現左右派在選擇舉凡宗教信仰、職業、住所、食物、飲料與寵物等等都有著很大的差異,而這些不同的「世界觀」差異成了我們解讀世界訊息的方式,我們也更傾向於跟自己有著同樣「世界觀」的人們互動與往來。而當我們面臨不熟悉的事物甚至令我們感到恐懼的事情時,我們的理性邏輯早已被甩到一邊去,更深刻的是根植於人類心理的恐懼而做出之決策。將這些結合政治的立場,像是對外政策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於移民、種族等等看法,左右派都有嚴重的分歧與對立,這時候再加上媒體的控制,形成了一道「認知封閉」(cognitive closure)的城牆,將左右兩派隔絕於各自的小圈圈,這使得那些活在不同世界的左右兩派不管面對任何事情都會盡可能的找藉口合理化任何決策不管對錯,以避免自身相信的世界崩塌,形成社會科學家所謂「別有動機的推論」。  「川普的興起」從中便可觀察到川普為何能夠興起,先透由民眾對世界認知的不同(現在的美國通常是看對外政策的立場,也就是所謂「象徵層面」的),而後透由其偏激的言論單方面的灌輸選民其特定的觀點,試圖左右選民的思維,最後再操弄人們原始的恐懼心理,而民調顯示大部分人們在面對種族及移民等議題,人民都更偏向保守,種種因素使得川普仍保有很高的民調。然而往往被搞的都是那些最需要幫助的族群(非裔 拉丁裔)而川普卻不必為此付出任何代價,當然不只川普,希拉蕊也曾經對共和黨的川粉脫口說出類似的語言。  「美國自由民主價值的挑戰」美國民主自由得來不易,但近幾年的政治風氣似乎一直考驗著其韌性與侵蝕其根本,民主自由需要更多的溝通與包容,站在即使跟自己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的角度聆聽不同觀點,或許有許多自身無法苟同的論點,但試著一點一點溝通與交流才能使得社會不同階層的人民建立更多的信任,慢慢的修復其傷疤,進而使得兩極化的極端對立逐步崩解,或即使無法化解也應使得對立不那麼強烈,將國家乃至於世界帶往更共榮與幸福的未來。而反思臺灣現今政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參考文獻:《極端政治的誕生:政客如何透過選舉操縱左右派世界觀的嚴重對立》/馬克.海瑟林頓 , 強納森.偉勒著文/黃凱祥(萬年高中生) 
  • 投書 從中國對於俄烏戰爭之立場淺談中國的兩個角色與和平帽子的爭奪

    2023.04.27 | 11:01

    圖片來源:巴士的報{中國對俄烏戰爭立場搖擺}自去年俄羅斯於2022年2月23日以特別軍事行動的名義入侵烏克蘭,就此揭開戰爭的序幕,而中國對於俄烏戰爭的立場始終令外界難以捉摸,中國在聯合國的表決「俄軍立即撤出烏克蘭」議案中選擇投下棄權票,到西方對於俄羅斯的能源制裁,而中國在此時卻大量買進俄羅斯的石油,最後到習普會,種種作為被西方媒體認為是與俄羅斯站在同一個陣線。然則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電並強調:「中方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始終站在和平一邊,勸和促談是中方的核心立場。」並且將派出歐亞事務特別代表訪烏,就解決烏克蘭危機舉行會談,儼然在與俄與烏之間的光譜之中移往中央。{中國未來扮演的兩個角色}1.低道德高度的角色:與俄羅斯實質上繼續站在同一方,名面上卻聲稱是促成和談,這是大部分西方媒體認為的,2.低道德高度的角色:藉由其影響力實質的達成俄烏之間的和談,改變「民主」國家對其的看法,進而獲得「和平使者的封號」。{有意義的干涉vs尊重國家主權}國際對於干涉與尊重國家主權歷來就是誰的影響力大誰說的算,而從價值層面分析中國的領土關係也淺層的影響其對於這場戰爭的看法,是「有意義的干涉」如此一來對於其與俄羅斯的關係能夠提升,是「尊重國家主權」則符合其對外所ㄧ再堅持的「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能夠提升對烏的關係。{和平的帽子}美國在俄烏戰爭除了持續輸出武器至烏克蘭也提供其許多金錢援助,這些實質的協助使得烏克蘭到如今都還與俄羅斯持續抗衡。而另一方面,美國自然也不會願意看到中國能夠在和平上扮演關鍵的角色,畢竟其認為「和平」這種高道德的帽子不可能讓中國戴走,所以美國也會盡可能透由其強大的影響力,使得中國無法於和平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然則矛盾的是這無益於戰爭的終止。就國家的利益、道德與價值之中,未來這頂「和平的帽子」是否能夠出現,而出現又在誰頭上,仍要持續觀察。 
  • 投書 心理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全盤檢討當今高等教育體制的荒謬才是當務之急

    2023.04.26 | 22:09

    圖片來源:ETtoday近期因4間國立大學開設「心理假」而高中也陸續在檢討是否有推行之必要,重燃大眾對於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但我想說「心理假」對於一些突發的特定事件有其存在之必要性,但是如果要真正的將學生的重擔從根本上獲得釋放,我認為應當從當今這荒謬的教育制度切入探討。 「從錄取分數較低的高中分析其中的問題」 根據自身之經驗,錄取分數較為低的高中主要面臨幾個問題:1.無法發揮所謂的「因材施教」:這些學生因為錄取分數較低,代表其在過去學習與基礎上相較於其他錄取分數較高的高中較為不足,就自身之觀察,大部分的老師所使用的教育方式因為在同樣的教育框架底下無法做大程度的改變,而如果自己要做出較大程度的改變會使得自身必須付出極高的代價,例如:如果你認為功課應當依照自己的能力去分配,以求達到自身最高的效益,又或者即使寫不完也不願意用抄的,而當今教育制度規定不寫功課或未完成作業老師依然能夠依照校規記上警告不論原因,所以當自身想要在學習上徹底的改變,就會有無數的警告朝你飛過來,這時候如果又因為家庭及老師所給予的壓力,此時便能夠體會什麼叫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而如果自身無法堅持下去對於學習可能就永遠不會再認真看待,而即使堅持下去自身也在面臨極大的壓力與代價下面對學習。  2.繁星制度:或許很多人會說不是有繁星制度嗎?繁星制度對於那些錄取分數較低的學校能不能夠起到作用呢?可以,但是比例極低,即使一再宣稱繁星制度錄取率有多高,但是仔細觀察這些名單便可以發現其中的貓膩,錄取率高但是錄取的大學在哪呢?我認為此制度顯然只是表面工程無法從根上解決問題。而我們也可透由這些錄取分數較低高中的學校榜單觀察到所謂「因才施教」的結果是否只是一片枉然呢?  3.自卑與虛假的優越:我也觀察到一個非常病態的現象,很多學生對於學習是非常自卑的,因為體認到自身在這場學歷競賽中是被淘汰的一方,再加上無法適應這樣的教育體制,最後結果是因為過多的自卑感而就此沈淪,而對於那些在這群學生之中成績較為優異的同學所散發出的不是對於學習的熱誠,而是透由成績偽裝自身之自卑感而創造出來的優越感。   「從錄取分數較高的高中分析其中的問題」  在這場成績競賽中獲勝的學生也就是被分配到較好高中的學生,同樣也存在問題:1.即使在戰場中獲勝也無法體會學習的意義:這些學生會在不斷的成績競賽之中,認為原來所謂的學習就是如此,而無法真心的體會學習的樂趣,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就是發現了這樣的問題因而在其著作《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曾說:「考試的評價如果會改變人生,就會使得人們無法在體會獲得新知的快樂之下學習,真正的學習必須脫離有用性和實用性,只要被這些東西束縛,就無法真正地學習。」2.促成菁英的傲慢:而這些成績較好的同學在看那些在這場學歷競賽中敗下陣的同學是否只會更為驕傲?認為自身的成績全靠自己在這戰場中的奉獻,但是我們仍可透由調查得知,家庭的財富收入與階層高低其實大大的影響了自身能夠到達的是否是「好」的學校,而當這些學生無法意識到這樣的情況,所產生的驕傲感,只會使得社會更無法體會休戚與共感,造成社會的愈發對立。  「不管是錄取分數較低的高中或錄取分數較高的高中學生都同樣面臨心理的問題」 根據心理學家麥德琳·雷文(Madeline Levine)的研究指出:「密集的教育非但沒讓年輕人擺脫生活困境,反倒成了他們不快樂與脆弱的原因。」,一張張的考卷似乎無法讓學生的腦袋更為的聰明反倒猶如囚牢般將其牢牢地困住,對於在學歷戰場戰勝的學生而言早已傷痕累累,對於敗下陣的學生而言更多的是屈辱與恥辱。 「高中與大學的教育體制應該是讓有基礎能力完成學業的學生分散至各個大學與高中,而不是將成績好的與成績不好的學生切割開來從而建立學歷霸權。」 我們是否應該停下來反思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從高中的教育體制名面上是「因才施教」背後實則是「篩選淘汰」,而大學則是擺明了就是「篩選淘汰」。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有最基礎能力完成學業的學生能夠分散至各個不同的大學與高中並且破除這種學歷霸權與所謂「名校」的思維,這才能夠讓學生不再追求某幾間所謂的「名校」而能夠從根本上減輕學生之重擔,且也能夠讓其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身之興趣與體會學習的意義。我們從來不會說學習就是不斷的考試不斷的跟隔壁座位的同學比較成績,不斷的寫過一張張練習卷就叫學習,但為何現今的教育體制卻在用大聲公告訴我們就是如此呢?最後我想說:「對於學生來說考試是轉瞬即逝的,但是學習卻是一輩子的,而當今教育體制則恰恰相反。」「如果要真正的改善學生心理的狀況,請從根本上檢討這荒唐的教育制度吧。」 感謝您瀏覽個人之淺建 參考文獻:《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岸見一郎個人資料:黃凱祥(萬年高中生)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