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默象》繁榮背後下的困境
2025.08.03 | 09:56
午後,一場雷陣雨,路上的行人、騎士,紛紛躲進騎樓下,有的望著天空雨水,有的著裝準備再出發,騎樓的規劃,因應台灣多雨日照的氣候,為行人遮擋雨水,是一項便民的存在。 再過幾條就是國美館,踏進《廖修平展區》,漫步於館中,聽著語音導覽,停留在一幅名為《默象》的作品前,作品完成於90年代,當時作者看到繁榮背後的隱憂,台灣的亂象,感到相當不安,作品中,用金色繩結呈現束縛,象徵著包袱,用黑色意象表現「門」、 「茶具」、 「酒瓶」等生活符號,是他對社會的沉默抗議,也是給世人的警訊。90年代後的台灣,從威權時代走向民主社會,人民開始走上街頭,敢於發聲爭取,勞工權益、社福機制,就連目前的健保制度,也是在這一時期產出,都市的規劃,如火如荼進行,百貨企業,遍地開花,民生經濟,蓬勃發展,加上十大建設後,所帶來的經濟紅利,讓台灣社會進入一段繁榮時光。 當局的政策,科技的發展,都市的規劃,帶給人民經濟與便利,相對也帶來一定的衝擊,如這年前的漁電共生,一地多用的概念,有效的將土地效能極大化,但缺乏有效的溝通,或成效的示範,過度的理想化,用政策粗暴地將養殖戶、魚塭主、能源商綁在一起,原本「永續」的美意,也產生諸多爭議。養殖漁民普遍教育程度不高,要理解三方合作的合約,本就很有難度,再者在魚塭上安插電能光板,也不是每個養殖魚種都適用,以文蛤來說,當光板過度遮蔽日照,水中的藻類無法正常生長,導致文蛤少了覓食來源,生長過小,失去品質競爭,也不時傳出「假養魚,真種電」的情況發生,漁民的生存權,落入財閥手上,土壤也有污染疑慮,過冬的琵鷺,終將失去落腳之地。 政策的進展,通盤的審度,佈局的配套,是在位者的課題,土地的開發,有不可回復之特性,為了綠能目標,加速一切進展,永續經營淪為口號,快速繁榮後的犧牲,不只是底層的生存,還有環境的破壞,其背後的隱憂,值得當局多加省思。撰文/李至《默象》圖/攝自國美館廖修平展期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