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呂維胤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呂維胤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成就更好的台灣?「投共」絕不是解方!

    2025.07.23 | 07:59

    近來台灣政壇亂象頻傳,有些人因此心生悲觀,甚至拋出「不如投共」的說法,主張與其內耗、倒不如讓中國來「統一治理」,好像只要犧牲自由,就能換得效率與秩序,這種看似現實、實則危險的想法,必須嚴正反駁。首先,不能忘記中共的本質:中國不是一個正常國家,而是由共產黨所壟斷的一黨專政體制,不是靠選票產生政權,而是靠打壓異議維持政權,對民主再失望,也不能用極權來補償。君不見香港,原本有選舉、言論自由,但自《國安法》以來,連悼念六四的燭光都違法,超過 1000 名民主人士被逮捕或流亡;君不見李文亮醫師,只因在疫情初期提醒同事「有不明肺炎」,就被傳喚、強迫認錯,最後死於新冠;君不見新疆,有上百萬維吾爾人被關進所謂「再教育營」,強迫灌輸愛黨思想、失去宗教與語言自由,中共說這是維穩,我們說這是人權災難。你能想像這樣的政權來「治理台灣」?當你喊「不如投共」,等於認同願意讓這些事情在我們的土地上發生,等於同意我們不再要言論自由、不再要選舉、不再要司法獨立,這不只是「政治選擇」,而是價值與尊嚴的自我人權放棄。是的,台灣民主確實有很多問題,你可能厭惡政客浮濫、立法打架、藍綠惡鬥、制度沈痾、改革緩慢,但我們還能批評、還能選擇、還能改正,你不喜歡民進黨、可以換,不喜歡國民黨、也能罷免,但這些台灣日常在中國,不管你喜不喜歡習近平或其出台政策,你都只能選擇噤聲、沈默和服從。「不如投共」不是現實主義,而是逃避現實;不是想讓台灣更好,而是自我放棄,中共不會給台灣更好的未來,只會奪走我們本來擁有的東西,這一點,香港人已經替我們試過了,李文亮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新疆人至今還在無聲求救。如果這些真相我們都能視而不見,那麼我們輸的就不只是國會席次,而是整個台灣、包括自己的自由靈魂。
  • 投書 從檢方延押理由看黃國昌和小草,誰才是害柯文哲被延押的人?

    2025.07.17 | 09:20

    台北地檢署針對柯文哲案聲請延押,理由之一令人震驚又深思,不再是單純的滅證或串證疑慮,而是柯陣營與特定政黨長期透過社群平台「獵殺證人」,已對司法程序造成實質干擾與威脅,更具爭議性的是,民眾黨黨主席黃國昌不僅未對延押理由反思,反而大動作指責檢察官是「鷹犬」,暗示整起案件是政治迫害。這不禁令人反問:若柯文哲被延押是因妨害審判程序,真正讓他難以被釋放的,難道不是黃國昌與那群自詡「草根監督」的小草們?根據檢方說法,每當有證人出庭作證,只要有任何對柯不利的部分,就會遭柯文哲及其盟友透過臉書、IG製圖卡、斷章取義、選擇性放大,進而引導小草對證人進行「有系統」的網路霸凌與輿論圍剿,這種行為已非單純言論自由,而是「群眾動員壓迫證人誠實作證」的策略,當證人知道一發言就會被圖卡攻擊、遭網暴,司法的公正與獨立性勢必被破壞。面對這樣的指控,身為法學博士的黃國昌難道不知這正是延押理由?他卻將炮口對準檢方,怒批他們是「鷹犬」,這不僅是對司法單位的侮辱,更在效果上強化了延押的正當性;試問:當被告陣營公然攻擊辦案人員、煽動輿論,是否正印證檢方對「程序干擾」的擔憂?黃國昌的激烈言論,不但無助於柯獲釋,反而助長延押的論述基礎。曾幾何時,小草是政治改革象徵,是拒絕藍綠惡鬥的理想派,是反貪腐、要真相的公民力量。然而,當他們轉化成民眾黨的社群部隊、成為攻擊證人與輿論操作的工具,他們的道德正當性已破產,如今,小草壓迫異議、不容批評,不再為真相奔走,而是為偶像護航,這樣的群體,不但不再清白,甚至成為破壞司法程序的幫兇。 不是檢察官害了柯文哲,也不是執政黨政治追殺,真正讓柯被延押的,是那些自以為在維護正義、實則干擾審判的人,是那位以為站在道德高地、實則幫被告掩蓋真相的黃國昌;當政治變成「帶風向、攻擊證人、情緒勒索司法」的操作,當改革者變成打手、清流變成鬥犬,柯文哲不只是面對法律審判,更是面對曾經追隨者的共同墮落。
  • 投書 悍婦、小草和黃國昌-當情緒綁架正義,法治豈能苟活?

    2025.07.13 | 09:31

    社會出現兩起令人憂心的事件——台中有悍婦當庭毆打律師和小草在網路公開威脅檢察官「命債命還」,這些極端舉動不僅衝擊法律秩序,更暴露出社會一股不容忽視的趨勢:對司法體系的極端不信任,正演變為公開挑釁與情緒報復。 不可否認,司法改革仍有路要走,民眾對制度的質疑也有其背景,但當「仇視司法」變成政治工具,問題的根源就不單純了;這幾年,以黃國昌為代表的政治人物,頻繁以情緒化語言攻擊司法體系,將執政黨未審之案公開定罪,將藍白案件不合乎他預期的判決解讀為「護航」,不斷質疑檢察官的中立性、法官的良知,卻少有對法律程序和證據的尊重。 在這樣的輿論氛圍中,「憤怒」被合理化,「司法無用」被廣為接受,於是便有了像小草這樣的言論:指控檢察官害柯文哲坐牢,扭曲彭振聲妻死悲劇為要求檢察官「命債命還」,這種以情緒代替法律、以威脅代替訴訟的言語暴力,絕非言論自由的範疇,而是對法治的踐踏。悍婦打律師也是對整個法庭秩序的公然挑戰,若一方不滿判決即可訴諸暴力,法庭又如何保障任何一方的權利?法律若淪為拳頭與網路聲浪之下的擺設,最終受害的將不是制度,而是所有需要司法庇護的公民,民主社會的自由,建立在法治之上,雖是老生常談,但制度可以批評,不容摧毀,司法非是完美無瑕,但司法若無從被信任,社會將進入人人自危的「私刑正義」年代。 黃國昌們可責的是,他們不僅放大制度的缺陷,還不斷否定制度本身,長期以來,他們以「為民請命」之名,行「削弱信任」之實,讓原本可以理性討論的改革議題,變成情緒化的政治鬥爭,其實黃國昌們的質疑不是監督而是破壞、不是改革而是煽動,守護司法的獨立與尊嚴,不是為了特權者,而是為了每一個將來需要法律保護的你我,台灣不能也不該在民粹與情緒中失去對正義的期待,社會需要的不是「法庭直播」,而是黃國昌們的自制守住制度、尊重程序,才是真正的進步與自由。
  • 投書 即刻救援,保護令應儘速改革

    2025.07.10 | 07:40

    儘管我國已推行《家庭暴力防治法》多年,事實卻證明家暴令(保護令)制度效力仍舊不足以真正保護受害者的生命與尊嚴,最近一則一名遭丈夫長期家暴的女子在申請到緊急保護令後、在住家附近遭施暴者持刀襲擊的新聞即可印證,更可怕的是這是台灣社會多年來不斷重演的悲劇、而非突發個案,根據司法院資料,每年核發的保護令數量超過萬件,但違反保護令的案件也節節升高,真正落實者卻也寥寥可數。現行制度中,保護令分為通常保護令、暫時保護令與緊急保護令,看似分層保障、靈活應對,但實際操作卻陷入「程序複雜、執行鬆散、反應遲緩」的困境。施暴者常能無視禁令、持續騷擾或跟蹤受害者,而警方與法院往往「事後處理」,無法事前預防危害的發生,這樣的制度,只讓保護令成為一張紙,擋不了拳頭,更擋不了刀子。進一步探究為何制度仍不足?主要歸於三個原因:(1)警政資源不足與訓練不夠:基層員警對於家暴案件的敏感度與專業處理能力不一,面對受害者報警常流於「勸和」或「做筆錄了事」,錯失危機預警的黃金時間。(2)缺乏實質監控機制:違反保護令雖屬犯罪,但現實中施暴者多數行蹤難以掌握,受害者仍處於危險環境,電子監控裝置或人身安全計畫推動不足。(3)保護令核發仍有時間落差:即使緊急保護令程序已簡化,從通報、報案、申請到核發,仍需耗時數小時至數日,而危險往往就是「一瞬間」。政府與立法機關必須立刻啟動對家暴保護制度的改革,從三個層面著手:(1)強化即時保護力:應推動「高風險家暴名單」制度,對有情節嚴重施暴前科者加裝定位手環或設立禁入距離警報系統,若違反應立即逮捕。(2)提升警政與司法反應效率:建立跨部門緊急聯繫平台,將社工、警察、法院及醫療體系整合為即時防暴小組。(3)推動保護令數位化與自動通報機制:結合科技設計,例如受害人手機安裝「一鍵報警 + 自動定位」功能,並同步通知派出所與安全網人員。保護令不該只是法院程序的象徵,而應該是讓受害者真正在生活中「感到安全」的保障工具。對家暴的容忍,是對社會底線的放棄,我們應該用制度、科技與人性支持,築起一個讓受害者有勇氣走出來,也走得安全的社會,我們不能再等下一個受害者倒下,才集體哀悼、反思,救援要即刻啟動,讓保護令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保護生命的防線。
  • 投書 從「小草」現象看網路政治的危與機

    2025.07.08 | 13:21

    在台灣網路政治中,「小草」支持者成為引人注目的新興力量,近日小草版主公布檢察官照片、也有小草繼續加工威脅字樣,挑戰法律的底線令人駭俗!他們以支持柯文哲與民眾黨為核心,擁有高度動員力與社群活躍度,卻也頻頻因言論失控、邏輯混亂而引發爭議,這群體的崛起,反映出台灣年輕世代對政治的新參與模式,也揭露網路政治的扭曲與危機。 小草最大的特徵,是強烈的政治信仰傾向。他們將柯文哲視為體制外的清流代言人,進而產生近似偶像崇拜的支持方式,這種非理性的忠誠,使他們即使面對柯的政策矛盾或失言,也傾向護航與合理化,削弱了理性討論的可能性,在組織面,小草並非完全無序。從LINE群、TikTok宣傳到地方活動,他們運作明顯具備策略性與結構性,表面上看似去中心化、草根化,實則常被質疑存在網軍、反串與話術操控,這讓「聲量」與「民意」難以劃上等號,甚至出現製造虛假共識的危機。 更令人憂心的是,小草群體對資訊的識讀能力普遍薄弱,他們對主流媒體高度不信任,對於檢方提出的證據嗤之以鼻,甚至對事實視而不見,卻頻繁轉傳來源不明或剪接誤導的影片與圖卡,在網路空間成為錯假訊息的放大器,如遇不同立場的言論,不是試圖解釋說理等論述,而是直接以反駁、謾罵,拿B說A等方式來帶過,反而加劇政治對立與仇恨感。 小草現象證明,值得肯定的是,台灣年輕人並非對政治冷感,而是對政治和公共事務的熱情尚存,但若這份熱情缺乏事實基礎與自我檢驗,只會走向情緒化、同溫化、甚至非理性的迷信政治!真正的公民參與,應該是質疑、討論與包容的完整過程,而非一味贊聲與攻擊異己,民主的成敗,不取決於誰聲量大,而在於人民能否守住理性與對話的空間。
  • 投書 以團結為基石:賴清德「國家團結十講」的戰略深意與實踐路徑

    2025.07.03 | 10:07

    以團結為基石:賴清德「國家團結十講」的戰略深意與實踐路徑 2024年上任後,賴清德總統逐步提出「國家團結十講」,這不是單一政見的羅列,而是一項深具系統性的國家重建工程。在這十講中,目前講了國家、團結、憲政、國防四部分,但已可看出他以歷史與現實交錯為架構,鋪陳出一條從認同整合、國家安全、經濟創新到國際定位的完整治理思路。 一、從分裂走向共識:「認同治理」的新政治語言 過去台灣內部長期受制於認同的二元對立: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名稱爭議、統獨的意識形態對抗,使得國家難以在重大政策上形成穩定共識,更給中國有滲透的機會。賴清德試圖透過「中華民國台灣」這一概念,把歷史傳承與現代主體性結合起來,既不否定中華民國的歷史記憶,也肯認台灣現實存在的民主成果。這種語言的轉化,不只是修辭策略,更是一種「認同治理」的技術。他以務實的共識語言包裹政治分歧,使社會各方得以找到共同立足點,這為政策施行鋪平了更寬廣的路徑。相較於過往政黨以動員為本的兩極對立策略,這種做法更具成熟與耐久性。 二、以安全為前提:民主制度的韌性建設 賴清德在多次談話中強調,「和平不是屈服,而是靠實力來維護」。這句話並非戰略口號,而是回應當前區域局勢與內部制度風險的雙重壓力。面對中國外部軍事威脅與滲透操作,他提出的策略並非僅仰賴軍事擴張,而是從制度、法治、社會心理三方面同步強化國家防線。這包括建立全民防衛體系、強化資安與認知戰應對、清理統戰滲透勢力,並同時提出改革軍事審判制度與國安機構的現代化。這種「整體式國安觀」不僅是對傳統國防的擴展,也是一種強化民主韌性的治理戰略。安全與民主在這裡不再是二選一,而是一體兩面。 三、建立「可對話的自主性」:一種務實的外交定位 賴清德雖然堅定捍衛台灣主權,但他的外交語言並未劍拔弩張。相反地,他提出的是一種可以與民主世界互信合作、也保留與中國「對話可能性」的彈性戰略。他強調的是「和平不是妥協,而是建立在互不否認的現實上」,顯示出對兩岸關係極高的現實理解力。這種「可對話的自主性」外交路線,既避免盲目衝突,也不淪為被動迎合。在國際政經格局動盪的當下,台灣若要維持戰略空間與話語權,就必須採取既有原則、又有策略彈性的外交設計。賴清德的語言顯示出他對國際現實的精準掌握與應對成熟度。 總結來說,賴清德的「國家團結十講」,不只是語言的再包裝,而是一場跨層次、全方位的國家治理工程。他的主張不在於塑造一個不容質疑的強人形象,而是在於重新建構台灣在認同、安全、經濟與國際中的制度定位。這種團結,是一種兼顧現實與理想、兼容價值與效率的治理邏輯。在當前全球與區域風險升高的背景下,賴清德所提出的團結理念,既有戰略深度,也有政策可行性。正因如此,這一套論述與行動綱領,應該被理解為當前台灣最具前瞻性的政治藍圖,也值得社會各界理性支持與持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