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渡江兵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渡江兵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一位美術系畢業生的反思-如何透過共筆性書寫台灣學之新媒體平台的設立

    2024.02.18 | 21:37

    自從民主化解嚴後台灣解放單一威權的中央體制之發言權,形成多元多音共存的新台灣。然而台灣社會價值體系由單一神祇的中華文化,解構成眾多神祇的地方眾多草根性文化,外加新自由主義進入台灣,以及台灣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產業3.0,造成眾多品牌信仰的多音交雜成了的混亂時代!然眾多神祇的信仰品牌不論是個人的或是商業的、政治的,它們各自為政,嚴重缺乏「對話機制」,加上媒體如巨獸被意識形態之財團壟斷有意分化台灣社會,藉由意識形態的分歧和對立,使其獲得政治權力的裙帶關係,並與利益輸送結合,圖謀私利。因此台灣無法「由下而上」建立「共筆書寫」和「友善對話」的媒體,缺乏親民且善意的對話平台,使「台灣學論述」無法形成,進而無法以新台灣的身分達成台灣學之共識,促使產業升級和轉型,並走向國際市場,呼應新時代的產業潮流,因此台灣停滯進30-40年。故筆者呼籲建立一個以「真實身分」和「匿名身分」互補合作,且「由下而上」的「共筆書寫」之「媒體平台」,然筆者認為該有人身先士卒,先代筆書寫在地田野筆記後,以實驗社區營造手法出發,由地方學之共筆性書寫和由下而上之友善、有機之媒體平台之設立,打造一個「基層聲音」可以「有效被聆聽」的友善地方政府,進而形成和基層民意能被聆聽的親民政策制定之哲學。亦使產業可以以「地方學」之共識,形成完整品牌身分進軍全國市場,甚至走向國際市場。如此一來,「產」、「官」、「學」、「民」一同經營的「媒體事業」更加「透明」、「親民」、「有機」、「中立」、「善意」形成新台灣的媒體楷模,進而逐步擴展影響其他地區媒體之轉型。有了媒體的革新之後的新台灣會使政策制定哲學更加有方法論,亦使品牌價值之共識更清晰和易形成,走向國進市場的機會將更為可期待性之展望。而台灣如何透過媒體改革以至於找出自身公共政策制定哲學,進而形成「台灣學」以完整台灣身份走向國際,使產業發展。擺脫網軍治國和藝術節的利益輸送之裙帶關係的桌下經濟,這正是要先建立獨立於「產」、「官」、「學」、「民」一同經營的「媒體事業」的第三方機構的最高宗旨。它由各個「人民義務性小額捐款」和「各單位定期預算」,並建立「匿名性公共基金」,確保新的「媒體事業」不偏不倚、中立客觀、提供公共性和平權性的報導內容。身在曹營心在漢,雖進不了公門,無法成為公僕!但為民喉舌的熱情不變。眼見這個時代已進入尾聲,很難唱出新的生命之力的曲調,成了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陳腔濫調亦失去精神性!在這個價值信仰消逝的年代裡,如何舒服地進入下個時代的大門,而不跌跌撞撞後傷痕纍纍?它需要有前瞻性的智慧。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哲學之道;亦是文化和教育自從分離後的重逢而同行之友誼道路;也是藝術和產業發展的結合發展的前程。使硬體帶動軟體;軟體扶植硬體之共好、共創、共生存的對話性和包容性的旅途形成,並產生的共識性的美好果實之展望。現在這個展望雖是未來假設語氣,然如努力不懈、彼此支持、奮鬥求存,讓它變成現在進行式也有可能,或許台灣也機會銜接國際正在轉變的前端潮流亦有可待之日。綜觀解嚴後的民主化、全球化的台灣史,任何政策立意永遠都是死棋,再過一個30年也一樣,再怎麼立意良善的政策,如教育改革、小政府符合新自由主義的法人化和外包委外化,都會被不知道是太過聰明而反被聰明誤的台灣人搞砸!變得無知和愚昧!藝文採購不受政府採購法限制,反而成為圖利財團的政策,一方面大內宣,一方面再藉由政治獻金圖利,並藉由特別預算躲避審查。而財團花大錢辦狂歡節性質的藝術節成本因此太高,於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向攤販收取高租金,而攤販為了付租金提高商品物價,因此執政黨執政4年物價整個翻倍,於是越舉債辦狂歡式藝術節政府越能自肥!而非財團等裙帶關係的利益輸送分子的小老百姓日子越來越難過下去,因為物價越來越高,只能被網軍洗腦活在如火影忍者裡的「無限月讀」的夢境裡面,簡直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大內宣手法,它用來遮掩政策無能,是個假象!讓我們好好沉浸在夢境之中,就當當權者的寵物吧!有些商家明明不是利益集團和裙帶關係的一份子,卻有「忠心和依賴」的思維!卑屈性令人相當感當以慨!而一切亦非完全就是終局之死棋,政府如果可以善用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變成“符號”並“複製生產”和“客製化”,使之符合“文化工業”的邏輯,“打開國際商業市場之通路”,此時舉辦藝術節就不是大灑幣的一次性煙火秀,而是符合經濟學效益的政策。個人淺見,為此與大家提出假設和想法交流。而身為野百合學運那年出生的30歲青年,深深感慨台灣30年的分化和對峙之意識形態,之於台灣無法形成「台灣學」之價值體系的共識深感痛心。希望台灣多音交雜的「基層聲音」都能夠「被聽見」。進而形成「台灣學」的共識,使「新台灣的價值」形成,能夠以完整的價值共識形成清晰輪廓的品牌走向國際市場,呼應新時代產業潮流,亦使新台灣在公共政策制定之哲學上更加有方法論,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相信世間要有傻子的付出和行動,方能翻開世代的下一頁,此為歷史長河中不朽之真理。 
  • 投書 從太陽花的熱情走向雨夜花的認命―夢境消逝的年代下的台灣人「漂流木的獨白」

    2023.06.04 | 22:40

    題目:從太陽花的熱情走向雨夜花的認命―夢境消逝的年代下的台灣人「漂流木的獨白」一、何謂夢境消逝的年代這裡的夢境是指一種「意識形態」,它是長在台灣土地上的,持續有一種「信仰性」和固態化的抽象的心思和歸屬感、認同感的一種「進步史觀」。它又與「生理上的台灣人」和「台灣人的心理特質」結合成為一種台灣人的「人觀」(以下簡稱「臺灣意識」)。所謂「臺灣意識」是指生存在臺灣的人,認識到他們身處的國際和國內之處境,以及詮釋他們所生存的時間和空間之情境的狀態,也就是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交互關係的論述。「臺灣意識」的根本核心問題是認同問題,而以「我是誰?」「臺灣是什麼?」…等。尤其在不斷地改朝換代,殖民、在殖民、後殖民...等,斷裂性的思想和認同之歸途,它是一種「斷裂式」的歷史進程,它不只是政治上的,也是文化上的、亦是群眾本體的心理歸屬感的。「臺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臺灣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現象,內涵至為複雜,在歷史上也有其段落清楚的演 進歷程。1987 年 7 月戒嚴 令廢除以後,「臺灣意識」的內涵又經擴大變化,包括臺灣社會中的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成為相對於中國大陸而言的新的政治意識。此時,社會剛解禁,民眾的多元聲音和各種意識形態、及社會運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此時音樂和噪音交錯,百家爭鳴,各種勢力相繼開花、百花齊放。而造成「臺灣意識」內涵豐富,方面廣袤。就其橫切面觀之,屬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階級的人,各有其互異的「臺灣意識」。我們可以發現:所謂「臺灣意識」是一個複雜的觀念叢,層次既多,方面亦廣,很像壓力鍋的鍋蓋一旦被掀開,過去 40 多年來被壓制的社會力與經濟力一湧而出,在「民主化」的歷史潮流中要求取得相應的政治影響力。於是,所謂「後戒嚴時代」臺灣,以驚人的速度邁向民主化,一方面固然使個人自由及群體意志都獲得空前的舒展機會,使臺灣的民主成為全體華人社會的光輝成就;但是另一方面,社會力及經濟力之滲透到政治領域,則又使臺灣的民主經驗沾染了過多的「黑金政治」 的色彩。李登輝將蔣家的中央神祉式的威權,轉交地方派系、地方各勢力,如社區營造、地方選舉。由單一大神轉向個地方眾多小神的泥性化的風貌。並順應「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國際企業的潮流,真實地站在親美的陣營那邊。從此台灣人要適應「新自由主義」的困難和甜、苦、酸、鹹,而在空轉30年後明顯政府沒有充足的準備新的時代的來臨。人民的還沒由抽象本質的洞見出新時代的結構性問題,而帶著片面的「美好的幻想」走「形式主義」的「實踐行動」風格。在此種東西不分、脈絡失調下,發展出有如「烏托邦式的伊捓娜美式」的公共政策哲學,如KPI政治學、委外、約聘僱、法人化等新自由主義下的政策觀。二、新自由主義可分為兩階段。初步在台灣發展是在1996年至2013年期間台灣,此時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環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許多變化。在意識形態方面,台灣在1996年進行了首次直選總統選舉,這標誌著台灣民主化的開始。此後,台灣的政治氛圍逐漸開放,人民的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同時,台灣的社會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包括對性別平等、環境保護、人權和多元文化的重視。在社會環境方面,台灣的人口結構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隨著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問題加劇,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逐漸完善。同時,台灣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化帶來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在政治方面,台灣的政治環境也發生了變化。自2000年以來,台灣的政治權力逐漸從國民黨轉移到民進黨手中。此外,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台灣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之外。三、而到了第二階段: 台灣在過去十年(2013-2023)中經歷了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轉變,也擴大了視野。以下是一些主要變化:民主價值觀:台灣在2014年發生了「太陽花學運」,成為一個民主價值觀的代表,並且在2016年的總統選舉中,選出了首位女性總統蔡英文,這些事件顯示出台灣人民對於民主價值觀的堅持和追求。多元文化:台灣逐漸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許多外國人和移民來到台灣生活和工作,使得台灣的文化更加多元化,也讓台灣人民更加開放和包容。環保意識:台灣人民對於環保意識的重視也逐漸提高,政府推動的環保政策和各種環保活動,讓人們更加關注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性別平等:台灣在性別平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例如同性婚姻合法化和性別平等教育等,讓台灣成為亞洲地區性別平等最進步的國家之一。國際角色:台灣逐漸擴大其國際角色,例如參加國際組織和活動,並且與其他國家建立更加緊密的關係,讓台灣在國際上更加有影響力。四(小結)、總而言之,1970年代新帝國主義(同時是石油危機、中美建交、退出聯合國時期),台灣也被納入外商國際企業的版圖,走向資本主義的物質消費時代。因此,文化藝術界人士拋磚引玉提出鄉土主義,建立台灣主體性,並成為1980年代民主化和解嚴的社會運動鋪路,孕育衝撞和狂奔的年代思想的溫床。1990年代民主轉型,這時台灣威權解體,由中央集權解放中心式的勢力到地方社區。如1994年社區營造正是一種由單一神祉的信仰,轉換到地方多眾神祉的年代,而地方草根力量之勢力參差不齊,不免有黑金勢力直至今日雖稍有改善,但仍為嚴重,成為社會隱憂。2000年全球化時代以及教改進入十年(進入台灣主體性課綱時期),而台灣經濟進入泡沫化,雖主體性日漸成熟。台灣經濟和社會盛況達到高峰,而也在此經濟進入轉折、產業西進,政治空轉的時代。到了2010年代台灣世博後台灣從此殞落(沒追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互聯網時代,而大陸銜接上了)。2014年太陽花使年輕學子重拾政治熱情,亦推蔡英文總統上台,但2年的執政大失民心,2018年九合一大選中大敗。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的雨傘運動,才保住2020的總統大選,民進黨以「抗中保台」重新拾得民眾支持,並成立數位發展部,藉由數位網軍(社群粉轉)大量洗腦民眾、迷因梗圖向內宣傳年輕人,而夢終究是夢,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終究醒悟,不在信仰其政治操作,2022大選遭大敗!如今,台灣人的信仰面臨消逝,核心價值觀面臨解崩!社會在做最後掙扎。然而無良(紅)媒體和有心政治人物不斷洗版,極力打擊台灣價值體系的最後一塊土地,台灣何時面臨著「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之時間在倒數,實在岌岌可危。而側翼網軍亦非真愛台灣,對此冷眼已故。五、總之,台灣在過去幾十年的新自由主義中,透過各種事件和政策的推動,不斷地轉變,讓人們的價值觀和心理特質、生理特質產生不少改變。它成為一種經濟學理論主張政府應該盡量少干預市場,讓市場自由運作。在台灣,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經濟自由化:自1980年代起,台灣政府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政策,包括降低關稅、放寬外資進入、減少對企業的管制等,這些政策都符合新自由主義的理念。財政約束:新自由主義主張政府應該務實節約,減少開支,避免財政赤字。在台灣,政府也實行了類似的政策,例如減少公共支出、削減政府機構等。貨幣自由化:新自由主義主張貨幣應該自由流通,不應受政府控制。在台灣,政府也實行了貨幣自由化政策,例如取消匯率管制、實行浮動匯率等。社會保障減少:新自由主義主張社會保障應該減少,讓市場自由運作,而在台灣,政府也實行了類似的政策,例如減少退休金、取消勞工保險等。六、何謂「新臺灣人意識」的文化和思想之樣貌?總體來說,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在台灣主要體現在經濟自由化、財政約束、貨幣自由化和社會保障減少等方面。這些政策的實行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亦對不少弱勢族群造成傷害,如原住民,因為新自由主義是一種「除魅」的行動和社會改變,它將人際之間的親密關係去除,轉向個人主義、資本主義的勞資關係,因此有許多原始的部落失去原本「以人為本」的關係,那份人際之間的「情」被除魅了。因應新自由主義堆台灣「傳統人倫」的社會的信仰解構,文建會於2004年提出「文化公民運動」。而如同李登輝演講中說: 今天,在這一片土地上共同成長、生活的我們,不論是原住民、是數百年前,或是數十年前來的,都是臺灣人, 也都是臺灣真正的主人。我們對臺灣過去的發展,有著相同的貢獻;而對臺灣的未來前途,更有著共同的責任。如何以對臺灣的愛,和疼惜同胞的情,化為具體行動,開創臺灣更大的發展格局,是我們每一個「新臺灣人」無可旁貸的使命;也是我們為後代子孫營造美麗的遠景,應該負起的責任。這種「新臺灣人」的論述之核心在於確立對臺灣的認同,也就是由臺灣人以自由意志來建立自己的政府,實行符合臺灣人意願的政治體制,建設出不分省籍,屬於全體臺灣人 的社會。這種「新臺灣人」論述將臺灣視為相對於大陸之獨裁專制。但所謂「新臺灣人意識」卻是一個空白主體,它缺乏足夠的具體思想內涵,向中華文化的儒釋道、美國的實用主義、自由、平等、開明、法治…等,因此, 現階段的「新臺灣人意識」的口號意義遠大過於實體意義,正因為「新臺灣人意識」是一個「符號」,所以許多不同政治立場或社會階級的人,都可以為「新臺灣人」讀入互異的內容, 缺乏具體的內容,為各種立場人士留下了寬廣的自由詮釋空間。而在產生「新臺灣人意識」中的「文化公民」變成與「政治公民」結合,而忽視小看的政治黑暗的「權力本質」,因此全民預見的「共筆書寫歷史」、「民眾基層對話」,反而變成「片面式」的。不但未將台灣社會加以整合;各種意見和聲音的聆聽;矛盾和衝突的梳理,反變成更加分眾化、零碎化的小神祉之間,眾多神祉的多元化鬥爭,更加難以形成「國家隊」的文化論述,進而象徵台灣走向世界!而這種政策上的美好假想,所造成的迷失可歸咎於:台灣清朝時期的化外之民、日治時期的現代化公民、戰後國民黨的愛拚會贏的農民和工人、以及全球化下的美式思想互相交雜、東南亞移工文化下,得了「文化拉肚子症狀」。如同外表華麗的鐵皮屋般空洞的「新文化公民運動」,文建會提出的文化公民權,如同自以為能迴避政治的本質,的烏托邦式的伊捓娜美之政策美好的幻想。它僅只於學者指出的,甚至不符合實際操作面,僅是一相情願的幻想的「新臺灣人」,它對現實台灣生活情況有出入,實不相符。而現實台灣精神是甚麼呢? 從本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所謂「臺灣意識」是一個複雜的觀念叢,層次既多,方面亦廣,它可以細分為「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兩個組成部份。在近代臺灣數百年的歷史進程中,臺灣意識中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之關係頗為錯綜複雜,兩者間既有互相依存性又有緊張性。從一方面來看,抽象的「文化認同」必須落實在政治活動中才能具體化;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則「政治認同」也必須以「文化認同」為其基礎,華人社會的臺灣更是如此,臺灣史上的文化運動,如 鄉土文學、女性文學、自然文學、同志文學、後現代文學、後殖民文學,皆是以文化認同的建立,訴諸政治上的地位,以達資源上的平等。早期的臺灣只有作為地方意識的漳、泉意識,到了日據 時代由於居於殖民者地位的日本帝國主義者的壓迫,「臺灣意識」逐漸形成。日據時代的「臺灣意識」既是反抗大和民族的漢民族意識,又是反抗殖民統治者的階級意識。光復以後,尤其是1947年二二八事變以後,在當時國民黨威權統治之下,「臺灣意識」與省籍意識結合並且受到省籍意識的滲透,以反對以大陸籍人士為主的當時的國民黨其重要內容。1987 年 7 月戒嚴 令廢除以後,「臺灣意識」的內涵又經擴大變化,包括臺灣社 會中的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東南亞的新住民,成為相對於大中華主義而言的新的政治意識。至於台灣,我的看法是意識形態與政治實際目標的矛盾十分尖銳,社會不同階層與集團的矛盾也十分尖銳,並未成為台灣社會的基本共識。我前面分析了台灣的兩大意識形態趨勢和共識。其一是無論是台獨或是後國民黨的政治目標,共同點是對於兩岸分裂、分離的普遍認同和期望。第二個共識是「民主」,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各個複雜層面,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任何有關民主的意識形態宣示中。台灣的民進黨也好,國民黨也好,在打民主牌時,也無法繞開這些複雜層面所引發的矛盾。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台灣對大陸打出的民主牌缺少複雜的理念,而具有驚人的單向性。這就是「台灣=民主」、「大陸=極權」的簡單的兩極對立。在島內政治上,對於「黑金政治」、對於台灣「民主化」的爭論相當熱鬧,表現出對民主的認知的複雜與豐富性。但在兩岸關係上,民、國兩黨打的民主牌卻極其簡單和空泛。大陸的「反民主」和「極權」主要有哪些具體表現?大陸如何實現民主?應該實行何種民主的政治制度?台灣的媒體和學術界研究大陸問題的專家們,卻非常令人失望。而台灣的文化論述該何去何從? 如何建立台灣主體性價值觀?生命觀?哲學?公共政策哲學?世傑觀?產業觀?品牌的形雛之底蘊,這些必須結束分裂的台灣社會,大刀闊斧的改善媒體怪獸,提升民眾媒體素養、文化底蘊才有撥雲見日的一天!七(結論)、筆者提出「由下而上」的共筆議題上的書寫和意見上的交流對話,已「超出黨派」的「文官制度」讓所有來自街頭巷尾,不論是在都市的大樓,或有機性的小鎮,甚至鄰里鄉村的聲音,都能成為被聽見的聲音。並結合台灣高科技產業,如晶片、伺服器、人工智能...等,建立雲端大數據(公開透明化),並結合人工智慧AI 有效解決問題,自動化生產,並做成公共政策的參考數據。如今網路社群如此發達,與其被紅媒滲透和分化,不如主動出擊,善用網路社群和智慧型手機,走入遍地使各種聲音都能開花結果。當局者也有走出象牙塔的機會!認識庶民生活,方能毀化紅媒的滲透意圖,從新開始凝聚共識,成為新時代的台灣文化公民之來臨。 
  • 投書 台灣裝置藝術的內涵和展望

    2022.10.08 | 21:19

    題目: 台灣裝置藝術的內涵和展望一、台灣文資政策發展    在經歷60年代經濟起飛,台灣社會由農村社會轉向都市化後,土地受嚴重破壞、大量開發也建立雜亂無章、冷冰冰式的建築景觀。時間到了70年代外交上挫敗,能源危機民眾開始思索永續化和本土性議題。70-80年代之間有鄉土文學論戰催促著民主化之本土意識和主體性。而1972年文資法也正式設立掀開文資保存之序幕,在此之前國民政府由於內外政經上的危機沒有太多關注人文溫度的部分。台灣在日治時期的「殖民式」文資保存,再經國民政府「再殖民式」的文資保存,文化資產僅是政治目的下的筆桿,並無太大的主體溫存。80年代正經解嚴的年代而在解嚴之邊際,對於文資以冷處理的「凍結式」保存。90年代後正式解嚴,社會百花齊放朝向多元發展,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不同支持意見在台灣展開,經濟結構也轉向附加價值高的高科技產業,等於台灣扁舟已過萬重山,有開起了下一個摸索學習的階段。由於人際在都市化後的疏離於1994年文建會主委申學庸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文資開始為人際之社會性服務。1992年文建會頒布《文化藝術設置獎助條例》提出公共建築必須撥出百分之一經費為公共藝術設置服務。在經歷一段時間摸索於1998年頒布《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再經10年餘2008年再次修法,公共藝術逐漸在台灣找出實用面和制度面之明確性的方法論。二、台灣裝置藝術之展望    自從台南市長黃偉哲上任後積極推動文化藝術的城市觀光和行銷,而要從文化行政到「文化治理」的路上還缺乏甚麼呢?黃市長理想中的文化立市(文化古都)與台南市民心中的理想城市也需還是有落差!不然也不會也諸多反對者,但黃市長的文化努力也贏來不少支持!對於市長理想城市和市民理想城市的落差該如何填補、這座溝通的橋樑之語彙語法該如何書寫?就考驗當局者文化詮釋力和政策實踐能力了,其中又如何落實「文化公民權」以至於使民眾心中的台南市,不只是台南市長心中的台南市更是每個人心中的台南市,也許公眾能參與討論便是解藥。如何做出一件裝置藝術能符合市民需求、完整化市民生命經驗之文化詮釋藝術品,這些都依至平時「田野調查」之落實、民眾文化的深入了解。文化脈絡的分析和歸納統書都不是一朝一夕工作。也許不同於歐洲人,中華民族對於「學術」的系統不擅長,以至於僅能跟隨西方建置之思想和方法論的腳步再前進,而無法對於人類史趨勢獨領風騷。台灣的經濟取向、國際依附論述和文化國族認同論述,也許因為重視多元民主自由下難以統整,且對於政策實踐之方法論等學術理論也過於疏離鬆散,而文化認同主體意識始終是國家前進根本,經濟實力和國際情勢變化不允許台灣再繼續裹足不前了。文化行政到文化治理的路途中最核心的「願景」應該定義出來。且落實文化公民權之參與性。這些無非是平時學術基礎的實踐、要深入文化現象需要時間去書寫論述和解釋,過程中找到「前瞻性願景」的假設。應用方面應統整市府官方頁面「明確化」市民尋求服務之方便性,並設置「專屬平台」不論是美食地圖、文藝快訊、廟宇地圖…。並在其中建立「網紅評論專區」,在這中央極權時代瓦解之下人人皆是媒體人,擁有文化「話語權」者的公信力遠大於政府上對下的行銷!學術方面應產學合作和大專院校合作做好平時學術基礎,對於「田野調查」之落實和在地化的深耕洞悉力,以至於提出好的文化政策和藝術計畫。最後是如同國家文化記憶庫等加值系統,產生由下而上的文化建檔和加值,為文化媒材元素的豐富性加以努力。將點和點的文資串連成線性,最後成為市區的面性,而終成為國家隊的體積性。從文化行政到文化治理的路途中,我們需要整理文化脈絡和文資,以線性有計畫的行銷力、有願景的執行,建立文化古都的面性。願台灣文化可以成為世界體能豐富的一位球員,畢竟400年的台灣史就是近代世界史的縮影,國家隊的形成應該從學術基礎做起。 三、台灣文化政策如何形塑和產出的觀察身為藝文愛好者,人文學院研究所畢業生,立志進入公家單位服務國家文化的筆者。根據自身觀察提出以下幾點可以執行之文化政策面向:(一) 建立地方藝文誌、期刊、多媒體發表平台    中國最早詩文總籍《詩經》即是中華民族祖宗智慧,中華民族藝術與政治密不可分,正是儒家禮樂教化。先賢很有智慧藉由採集民間詩文以做施政參考。生在經濟鼎盛之年,台灣音樂和創作最高峰的年代,每年都有時代性的音樂台灣許多知名歌手出身的年代,大家都有朗朗上口的一首歌,而中華民族之文學一直與音樂是合身的。然而產業西進,甚至中國文藝產業興起後許多歌手和創作者都西進中國,屬於民族的創作越來越少,共同記憶歸屬消失。少了尼采所說的「生命意志」,一個失去信仰(神話)的民族是缺乏生命活力的。透過地方文學尤其台灣像是台南出色的「小鎮性」介於城市和鄉村之間,別具機能性和互關性,古都文化許多建立在鄉村和城市之間的小鎮,若能將城市、小鎮、鄉村座結合互補、各自行執自身文化,藉由文資保存再利用之探討,結合地方藝文書寫創作,建立地方文化深耕復興,建立地方文化並不難。這些建立在日常的關照和書寫所建立的文化詮釋,加上多媒體平台的發表這中華民族的音樂性可以在地化的延續。 (二) 地方產業共同參與之地方創生    筆者出社會後留在台南待過南科國際科技業、傳統產業等工廠等大中小產業,也曾參與品牌設計、商品文創化、產業品牌經營。許多老闆都有需要民眾親身體驗其產業製產、公司沿革和企業文化之需。而苦於沒有產業觀光體驗活動舉辦經驗和苦於不知道要以和為品牌形象創造文創商品,才能與民眾建立共同「企業意象」連結。若是政府能帶頭結合藝術家發想、創造品牌訴求和商品形象化,並引導其舉辦「地方性活動」之體驗觀光,走向第五級產業之產業升級並不難,得到民眾信任和在地化支持之地方產業也得以紮根合走想國際。產業可以協辦藝術季和參與地方公共藝術建設,在其中建立「品牌符號」上品形象化,並結合文創周邊商品,甚至「社會實踐」讓民眾建立產業社會企業化的公信力。也可以促成產業鏈之產業結合。其中爭取企業贊助政府或捐款入「國家文藝基金會」、地方文資保存基金會、文創發展基金會等。 (三) 建立公開透明的文化政策提案和回饋機制    地方政府可以公開接受文化活動、公共藝術建設提案、地方創生、文資保存再利用,鼓勵藝術家、藝術團體、文史工作室等公開提案之參與研討會和管道。並定期舉辦地方藝文論壇。每年固定有甚麼藝文活動給予地方藝術工作者發揮和提案。並建立公民參與式的回饋評分機制且給予獎勵,以落實文化公民權,並適時引導民眾捐款、贊助。並頒發獎章、獎狀、榮譽身分給予表現卓越者獎勵。 自我介紹:藝文愛好者希望台灣人都能在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等待它有朝一日發芽,供我們後生乘涼。我會帶著這顆赤子之心旅行。讓男子漢的淚珠滴在人心上。願它的餘溫能融化冷漠的冰山;它的熱情可以擊碎堅硬的高牆!  
  • 投書 台灣拍不出《魷魚遊戲》?看台灣文創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瓶頸和窘境

    2021.10.25 | 16:50

    一、關於文創產業我們該知道-台灣文創產業的現象和瓶頸在韓劇《魷魚遊戲》在網路票房再度奪冠後,不少台灣文化人士紛紛檢討為什麼台灣拍不出如《魷魚遊戲》一般掀起各國仿效熱潮的電視劇,首先要歸宿於台灣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模糊不清,抄襲多國文化產業又附加「創意」之介入,成為無俚頭的結果。也歸咎於台灣文化發展多元文化,以至於文化論述無法聚焦。以下論者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文化」、「創意」、「產業」三個層面做討論(一)文化1. 何為文化文化依據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文化」定義為「一個複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其他作為社會一份子所獲得的任何能力與習慣。」簡單來說「文化」就是一個人或群體「內在世界」價值觀判斷的SOP,並在「外部世界」呈現出職業、創作、文憑、穿著、談吐、風俗、法律、行為。2. 台灣文化現況台灣當今目標發展多元文化,而過去是威權體制為單一文化,表現出二元對立、非我即敵之遺毒。加上政治人物的出賣感、背叛感和媒體刻意分化,使他充滿善變和猜疑,原本多元包容、尊重的善意文化發展目標未有所發揮,文化主體論述也沒有主軸性故事力,美好的故事也無法出現。(二)創意1. 何為創意創意的全稱是創造性思考能力(creative thinking),這是指一種:能夠發展出新穎的而且是可行的想法的一種能力。所以創意特別有助於(在管理上)解決問題及帶來改變──透過帶有創意的思考與分析。 創意必須是新穎的想法novel ideas 創意必須是可行的想法can be put into action 為什麼會有新穎的構想,為什麼需要有能付諸實行的構想,當然(多半)是因為已有問題存在,所以創意特別有助於解決問題。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 「創意就是與眾不同又似曾相識,創意這個部分既不屬於唯物論也不屬於唯心論,它的原因是因為它沒有辦法被操作啊~誰都想要有創意,但是你怎麼知道甚麼時候叫創意?」2. 台灣創意現況台灣雖前期唯威權體制社會長期教育流程扼殺創意及意見表達,但在技術層面台灣及有豐富創造力,由於台灣是代工國家,而內容創意的部分台灣自從2002年發展文創產業後,有別於他國僅將文化置入產業,台灣將文化和創意鏈結,雖然造成文創產業定義模糊不清,但也有效提高民眾創意發展。(三)產業1. 何為產業產業,指一個經濟體中,有效運用資金與勞力從事生產經濟物品的各種行業。工業革命產生了以大量生產為目的的工廠,對社會造成相當的影響。工業革命之後,工業成為提供國家生產力和就業機會的主要部門。在歐洲,工業發展打破了過去重商主義和封建制度主導的經濟結構。許多科技上的突破和進展,例如煤和鋼的生產,也促進了新產業的出現與發展。許多工業國家開始實施資本主義經濟政策。資本家以鐵路和輪船連接以往難以到達的世界市場,公司有能力擴充到昔日想所未想的規模並賺取數之不盡的財富。工業革命之後,工業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此遠遠拋離農業。產業分類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經濟學家阿•費希爾最早提出,他當時為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在其所著《安全與進步的衝突》一書中,他把第一、二產業以外的所有經濟活動統稱為第三產業;之後產生很多分類方法,各國分法雖略有不同但是幾乎都大致相同。近代又從第三類延伸出第四與第五類產業,也就是本身無明顯利潤但是可以提升其他產業利潤的公共產業,以及體現出文化與創意的文化及創意產業。2. 台灣產業現況台灣極力擺脫代工國而努力,力求建立自身品牌,打擘以鴻海唯本的殺破頭地削價競爭,轉向藍海模式創造附加價值以文化「符號學」唯附加價值高的體驗式及意義性之產業。建立品牌訴求以吸引客群。二、甚麼才是文創產業及文化產業的本質?我們做好準備了嗎?真的適合我們嗎?接受了後果以後呢?(一)文化工業文化工業是由德國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在二次大戰期間提出,用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下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標準化。所謂的文化工業就是標準化機器生產並理性分銷文化商品的系統,這種生產出來的商品重點放在營利,違背了文化真正應有的意義,文化指的是一種精神,還代表高品質的文化,也包含反抗外加秩序的特徵,但現今許多文化被商品化、營利化,而失去了精緻文化的反抗元素。(二)文化產業20世紀,物質生產過剩,社會進入後工業時代,工業文明由物質生產轉向文化生產。在這之前,製作傳統的文化產品需要很高的技巧,很難批量生產,而且價格昂貴,所以一直都是由貴族壟斷的。以科技發展為基礎,這種壟斷被打破,藝術品不再是一次性存在的,而是可以複製傳播的。技術逐漸取代個性創作,文化產品不再是藝術家用來表達個人審美的藝術品,而是為了滿足大眾審美而大批量生產的商品,這種商品具有良好的市場性,理所當然的吸引了大量的資本,逐漸形成了以文化為中心的文化產業。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當中的一員,本雅明提出文化產業的新一詞,他認為:「現代社會正處於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時期,即由手工勞動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這使得與先前生產模式相對應的以敘事藝術為主的古典藝術走向終結。」他以相反的觀點肯定文化和工業複製的結合。阿多諾與班雅明的差別在於,阿多諾時為單一結構的「現代主義」,而般亞已經進入後現代主義「碎片化」的解構時代。故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唯大面積單一複製,到多元化、區域化的網路時代的分眾化,單一就是將文化介入政治本質,進行媒體洗腦的複製,只是權力結構由單一權威到多元化的角力霸了,文化在當代依舊是政治的附庸。(三)文創產業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內閣最早在1997年提出「創意產業」,而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之後,世界各國都面臨經濟局勢的重大考驗,如何透過文化創意的運作,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與規模產值,也成為各國政府的政策方向。2008年英國創意產業市場總值已達約1,050億英鎊,在過去10年當中成長2倍。佔英國GDP的7%,英國文創產業已經成為僅次於金融業的第2大產業,就業人數則是第1大產業,扮演著經濟火車頭的角色。而台灣的大眾熟悉的「文創」指的是「文化創意產業」,最早由行政院於2002年5月依照「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子計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所提出定名。2009年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繼第三波「資訊產業」經濟後,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第四波」經濟動 力;特別是金融海嘯後,全球華人的經濟影響力受到矚目,其靠的不再只是 經濟實力,而是各國文化的創造力,亦即價值觀,是文化特色,也是生活方 式的顯現。並於2010年《文創法》立法,將文創產業依《文創法》第3條定義: 「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之產業。」而台灣文創弊病在於將文化及創意未做明顯區分,以及對於文化之論述也缺乏主軸,難以產生主體性故事的客群。產業方面也缺乏行銷經驗,未做產業結構的區域整合及整體規劃,並且為有市場腹地的擴張,僅限於國內狹小市場,通路系統未打開,客群數量尚未打開限制了金流,通路上也尚未建立交易平台,打破「空間性」、「時間性」的限制。最後,台灣文創相較於各國文創加入的政治「偽善主義」和「離魂式」的人性本質出竅式手法,以「阿Q精神」迴避了政治野蠻獸性,加以醫治以前威權統治的受傷的民眾精神,我們始終依靠文創產業及文化政策建立美好政治倫理,然政治終究是政治,獸性依舊是人性一部份。媒體正是野獸,也是資本主義的野獸,人性及政治本質依然是「權力遊戲」。沒有偽善主義的南韓便能拍出《魷魚遊戲》的原因。(四)台灣文創產業介於「唯心論」和「唯物論」之間的爭辯 據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 Tylor) 在其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 為「文化」定義為「一個複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其他作為社會一份子所獲得的任何能力與習慣。」文化是屬於唯心論。 而產業定義: 「指一個經濟體中,有效運用資金與勞力從事生產經濟物品的各種行業。」是屬於唯物論。 至於創意定義: 「是一種基於概念工具及精神上技巧的人類精神現象而最終產生或發展為創意、啟發及直覺的過程。」是能夠發展出新穎的而且是可行的想法的一種能力,為什麼創意強調實踐力和行動力,當然多半是因為已有問題存在,所以創意特別有助於解決問題。 簡單審視創意的標準是「創異帶來好結果、創易帶來好容易、創益提升好價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 「創意就是與眾不同又似曾相識,創意這個部分既不屬於唯物論也不屬於唯心論,它的原因是因為它沒有辦法被操作啊~誰都想要有創意,但是你怎麼知道甚麼時候叫創意?」 而身為台灣眾望所歸的「文創產業」及是既不屬於唯心論也不屬於唯物論!在兩者之間來回拉扯。用唯物論的手法處理唯心論的問題,加上偽善主義的加持,政治蒙昧化迷茫的「善良政治」期望,使台灣人民長期處於人性本質的「精神失離症」。獸性本質和人文溫度的拉扯,產生迴避主義的失魂式生活日常,故常常鬼打牆,無法聚焦現實日常,並在是是非非的瑣碎日常行為爭辯,家具符號化和標籤化的行為解讀,以至於判斷力失準。三、結論: 屬於「唯心論」的台灣社會本質充滿分異對立,碎片化的多元文化主義,善用符號解讀日常生活各種大小分化,加上威權體制下的遺毒善用二元對立的看法解讀事情,以及政治人物、資本媒體刻意操作二元對立,由近年來的正直和狡猾、男和女、文組和理工組、貧和富、美和醜、有能和無能.......之類,台灣太常用符號化去解讀行為,對客觀對象貼上標籤,分成你群和我群。如韓粉和英粉,統一和獨立,雞排妹和翁立友…工程師和文組生、廢死和支持死刑、台大生和非台大生,每天Dcard、ptt一大堆匿名文章轉載成媒體,卻又引發民眾熱烈討論,由之分化社會、成行對立,達成有心人的政治和商業目的。台灣社會因此成為「複數式二元主義」的多層二元對立的局面,加上台灣又鼓勵多元發展,一個人可能兼具多重元素,而每個元素都成為其二元的一部份對立,所台灣社會常常出現一句話:「這個人不壞,只是……他(她)沒有那麼…可是他(她)……所以也算朋友只是會不喜歡她(以此類推)。」因此社會善變和猜疑,故難以發展主體論述,文化產業的客群難以形成,由於文化本質分異多元,加上長期善變和猜疑如何形成「長期性感性的故事力」,加上台灣人生活已經後工業化,人際接觸片面,又有那麼多的猜疑,怎麼會有「美好」文化故事呢? 而台灣文創產業有不只包括文化,還加上創意、及產業,或許創意方面台灣還行,但產業方面又怎麼能更對岸唯物論的中國競爭?台灣文創就在這種難上加難的窘境下出生,我們除了如實地書寫台灣現象的窘境外(如《海角七號》到《俗女養成記》)有甚麼可以打動世界市場的文化故事力呢?而通路和市場平台上有甚麼計畫手法突破市場腹地狹小、以及「時間性」「空間性」的限制呢?台灣文創產業準備數十年,已經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