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賴清德主權基金的戰略意義與挑戰

    2025.05.29 | 08:49

    近日,總統賴清德宣佈將成立主權基金,引發各界熱議。在全球地緣政治日益複雜、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此舉不僅牽動台灣的財政策略,更關乎國家長遠的戰略利益。相較於既有的國發基金、國安基金及台杉投資,主權基金更著重於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以及在全球市場中尋求更高的投資回報。面對中國持續擴大的影響力,台灣更需善用此基金,提升自身的經濟韌性與國際競爭力。然而,如何有效運作、避免政治干預,並在複雜的國際情勢中找到立足點,將是主權基金面臨的重大挑戰。一、戰略佈局與經濟韌性:超越傳統基金的格局有別於國發基金偏重國內產業扶植,以及國安基金的穩定股市功能,主權基金的核心目標,在於透過投資全球市場,追求更高的長期回報。這不僅僅是財務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主權基金能成為台灣對外連結、拓展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工具。例如,投資於全球關鍵科技產業、掌握未來產業趨勢,或是參與基礎建設、能源轉型等領域,都有助於提升台灣的經濟韌性,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此外,透過與國際級主權基金(如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韓國投資公司KIC)的合作,更能拓展台灣的國際視野,學習先進的投資經驗,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台灣的經濟實力。二、AI時代的挑戰與機遇:科技投資的關鍵布局在AI浪潮席捲全球的背景下,主權基金的成立,無疑為台灣布局未來科技產業提供了絕佳機會。例如,投資於AI晶片設計、高效能運算、雲端服務等領域,將能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鏈帶來新的動能。然而,面對中國在AI領域的快速崛起,以及美國對科技產業的管制,主權基金在投資標的、風險控管上都將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基金在投資決策上,應審慎評估各國的地緣政治風險,並與國際級投資機構合作,提升專業能力,確保投資效益。此外,基金也應積極推動國內AI人才培育,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三、透明化與專業性:確保基金的有效運作主權基金的成功,仰賴其透明化、專業化與獨立性。透明的資訊公開,能有效降低政治干預的風險,確保基金的投資決策符合國家利益,而非特定政治人物或集團的私利。此外,基金的運作應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並聘用具備豐富經驗的專業經理人團隊,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中,做出正確的投資判斷。基金也應定期向國會報告營運狀況,接受社會大眾的監督,以提升公信力。唯有如此,主權基金才能真正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引擎,並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總結:迎戰地緣政治風暴,開創台灣經濟新格局賴清德政府成立主權基金的舉措,不僅展現了台灣積極擁抱全球化的決心,更體現了台灣提升經濟韌性、強化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思維。面對中國持續擴張的影響力,以及複雜的地緣政治挑戰,台灣更需善用主權基金,積極參與全球市場,掌握產業發展趨勢。然而,基金的運作必須謹慎,避免政治干預,並確保其透明化、專業化與獨立性。唯有如此,主權基金才能真正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引擎,並在國際舞台上站穩腳跟,為台灣開創更美好的未來。台灣人民也應共同監督,確保這項重要的國家政策,能真正為台灣的利益服務,共同抵禦中共的威脅,並為台灣的自由民主奮鬥。
  • 投書 蘋果的紅色陷阱:庫克向北京屈膝,科技巨頭的道德淪喪

    2025.05.27 | 14:19

    近年來,蘋果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成功,早已不再是商業神話,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算計。英國金融時報的《蘋果在中國》一書,揭露了執行長提姆·庫克為了討好北京,不惜犧牲公司核心價值、出賣用戶隱私,最終催生出龐大的紅色供應鏈。這不僅是蘋果的悲歌,更是全球科技巨頭面對中共極權時,道德淪喪的警鐘。當追求利潤凌駕於普世價值之上,科技巨頭的權力,將成為獨裁政權迫害異己的工具。一、 庫克的北京攻略:隱忍與妥協庫克接手蘋果後,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為了鞏固在華地位,庫克採取了「隱忍」與「妥協」的策略。他對中國政府的審查制度默不作聲,甚至主動下架VPN應用程式,配合政府監控。為了迎合北京的「清零政策」,庫克不惜將生產線轉移至中國,深度融入紅色供應鏈,使得蘋果的命脈牢牢掌握在北京手中。這種短視近利的做法,不僅讓蘋果深陷中共的政治泥淖,更助長了中共的科技極權。二、 紅色供應鏈的崛起:科技巨頭的幫兇蘋果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在中國的供應鏈,卻也間接成為中共侵犯人權的幫兇。新疆維吾爾族的人權危機,早已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蘋果卻持續與涉及強迫勞動的中國供應商合作,無視數以萬計的維吾爾族人民的苦難。這種對人權的漠視,是對自由民主價值觀的背叛,也是科技巨頭為了追求利益,甘願與邪惡政權同流合污的鐵證。三、 蘋果的困境:自由世界的警鐘蘋果的案例,凸顯了全球科技巨頭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兩難。一方面,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令人垂涎;另一方面,中共的極權統治卻對科技公司的道德底線構成嚴峻挑戰。蘋果的選擇,為其他科技公司敲響了警鐘: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必須堅守普世價值,否則終將付出沉重的代價。更重要的是,自由世界必須團結起來,抵制中共的科技霸權,避免科技巨頭成為獨裁政權的幫兇。蘋果的例子,是一面鏡子,反映出科技巨頭在面對中共極權時的掙扎與妥協。庫克的「北京攻略」不僅未能為蘋果帶來長遠的成功,反而使其深陷政治漩渦,甚至成為中共科技極權的幫兇。這也警示我們,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更應堅守自由民主的價值觀。我們必須共同抵制中共的科技霸權,防止科技巨頭淪為獨裁政權的工具,維護全球科技發展的自由與開放,捍衛人類的共同價值。
  • 投書 妮菲雅的勝利,也是台灣民主自由的勝利

    2024.05.01 | 15:32

    來自台灣的變裝皇后妮菲雅 (Nymphia Wind) 4月20日在有號稱「變裝皇后屆的奧運會」的魯保羅變裝皇后秀 (RuPaul’s Drag Race) 第16季總決賽中奪下后冠,打破節目長久以來的「亞洲魔咒」,更是在舞台上大聲地喊出「台灣,這個獎是獻給妳的!」在此消息一出後,各大社群平台開始瘋傳相關的影片與貼文,而許多政治敏感的網友也開始關注中國網友乃至於官方政府的動向。然而一反過往小粉紅傾巢而出的情況,這次在臉書、Instagram和X上幾乎都看不太到小粉紅批評台獨或攻擊性少數的留言,也沒有鋪天蓋地要求抵制節目的聲浪。或許因為同志議題在中國境內仍是敏感議題,更不用說反叛性極強的變裝皇后文化。變裝皇后一直以來都是反叛與自由的象徵,甚至有個美麗的都市傳說,在同志運動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場抗爭「石牆事件」中,是由一名變裝皇后擲出了第一塊石頭才揭開了事件序幕。相較於中國政府針對性少數族群的持續壓迫與噤聲,就連網路上都只能以代號來討論 (以TXL、通訊錄來表示同性戀,以室友、表哥、表弟來代表同志男友等等),台灣不僅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志婚姻的國家,每年的10月份的台灣同志遊行更是全球性的活動。在這個象徵民主自由的國際舞台中,台灣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而能不畏中國強權的壓迫。妮菲雅在這個全球性的舞台中不斷強調自己來自台灣、以台灣為傲、為台灣而戰,以自身的實力贏得評審與觀眾的肯定,就如同台灣自身在國際舞台上努力不懈的樣貌,努力以民主自由與產業發展來博取各國的關注與重視。儘管真實的國際舞台不像實境節目秀一樣存在著一翻兩瞪眼的輸贏,而是永無止境的政治、經濟、軍事與外交的角力,然而台灣在全球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我們的民主自由與產業發展也是全球有目共睹的。妮菲雅用她的努力與勝利我們上了一課:只有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地發光發熱。  
  • 投書 毒品不該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武器

    2024.04.17 | 15:19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眾議院的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日前表示,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都直接補貼針對海外銷售的非法芬太尼原料,持續加劇美國的阿片類藥物危機。委員會根據智庫「蘭德公司」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量生產並外銷芬太尼前體藥物至墨西哥,而銷往墨西哥的前體藥物再經化學反應後產出大量阿片類藥物並流入美國。美國與中國過去曾數度協商要共同打擊毒品販運,然而此份報告顯示,中國政府不僅沒有採取實際行動、放任製造商與走私者作為,甚至以官方立場進行補貼,彷彿再鼓勵銷往海外的毒品生產及出口活動。美國長久以來都面臨藥物濫用的問題,一年約有11萬2000人死於毒品濫用,而其中平均每天都有超過200名美國人死於芬太尼。而就中國的角度來說,相較於檯面上的政治與軍事影響力競爭,透過外銷毒品原料加劇美國社會問題使其內耗,無疑是簡單卻又有效的打擊手段。然而,就人道主義的角度來看,中國利用官方補助讓毒品持續流入美國,使美國民眾對毒品上癮,此種作為無異於使用細菌、病毒或生化武器,不僅不道德,更是違反許多國際法律。中國對此當然是極力反駁,聲稱中國不存在毒品問題,並表示美國政府應採取更多措施減少國內的毒品需求。然而,解決毒品濫用問題在生產端、需求端、社會支持與公共衛生教育等各個層面的努力缺一不可,尤其是在當前全球化的社會中,毒品問題更應該被視為全球性議題,如同氣候變遷與資源分配等,由全球各國共同努力,而非作為地緣政治角力中可運用的武器之一。
  • 投書 「中國台灣」的言論自由能被保障嗎?

    2024.04.03 | 15:30

    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以「鮮花」一曲爆紅的中國廣西獨立搖滾樂團「回春丹」,因為在 Instagram 及微博上發文表示「從廣西到中國台灣,明天台北開爐見」,2號晚上在台北的 Legacy 專場演出有大批民眾帶著「台灣獨立」、「光復香港」等旗幟到現場抗議,而4日至6日在屏東縣舉辦的「台灣祭 Taiwan Music Festival」主辦單位也宣布取消回春丹的演出,表示台灣祭有「無法撼動的信念」。許多樂迷在事件爆發後,紛紛表示「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甚至批評台灣祭此舉違反言論自由。然而,在台灣宣揚「中國台灣」的統一思想算是言論自由嗎?批評這種統一思想就是在打壓言論自由嗎?言論自由保障的是公民發表言論而不受事前或事後審查,也是民主社會重要的基石之一。然而,所謂的民主不僅僅只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有其根本信念;有鑑於二戰時期的德國,當前的民主為「防衛性民主」,必須保障自己不受非民主的破壞,以免有心人士「以民主破壞民主」,最終成為如希特勒一般受眾人擁戴的獨裁者。因此,在台灣宣揚統一言論,或如回春丹一般以「中國台灣」行文,事實上都是破壞台灣民主的實例之一。而民眾攜帶旗幟到 Legacy 現場以和平方式表達意見,以言論來反擊言論,事實上也是一種言論自由的展現,而不是所謂的「打壓言論自由」。至於台灣祭的主辦單位取消回春丹的演出,由於主辦單位是屏東縣政府,公家機關更不能、也不應接受此有辱國格的狀況發生。一個由政府出資舉辦的音樂祭,動用公共預算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自始至終都是政治的展現。別忘了另一個指標性、自2006年舉辦迄今的音樂祭「大港開唱」,2020年就曾因為政治因素而停辦一年。尤其在中國對台灣的政治壓力與文化影響力與日俱增的現在,我們若是沒辦法堅定守護台灣的民主社會與價值,往後恐怕不只沒辦法喊獨立,連所謂的「獨立樂團」都將無法存活,更遑論音樂祭這種不受政府控制的多人大型聚會了。
  • 投書 中國的民族主義正在殘害自身經濟

    2024.03.22 | 15:36

    中國的愛國人士一直以來都給人一種瘋狼的印象:群集起來很兇悍,兇起來連自己人都咬。前些日子接連發生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莫言被網友起訴侮辱先烈、本土飲料品牌娃哈哈被指控媚日遭抵制等事件,甚至讓娃哈哈短短5天內市值蒸發上千億台幣,董座也不得不請辭。然而這股歪風對於經濟發展不前的中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中國經濟尚未從疫情的慘淡中恢復,面臨失業率高、內需不足、房地產市場低迷、地方債台高築等問題。而這股「愛國審查」的歪風不僅影響中國國內品牌的銷售,更是影響國內與海外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信心。而企業減少投資使得經濟表現不佳,中國政府為了轉移民眾對於經濟惡化的注意,意圖透過民族主義強調「愛國」、「團結」等價值,反而更加劇了中國民眾「仇洋憤日」的情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經濟學理論自古以來便多強調自由市場與專業分工,而中國的民族主義破壞了中國經濟的對外連結,也打亂了全球化市場的經濟活動。不論是生產還是貿易活動,最終承受苦果的都將還是中國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