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目前已釀成 2 死,衛福部昨晚緊急召開記者會,次長王必勝宣布在首名死者解剖的血液中發現「米酵菌酸」,疫調專家何美鄉今日(29)受訪表示,現在首要重點是在寶林的廚房中找出菌種來源,並且盡快控制於可控制的範圍,避免在台灣落地生根,進一步擴散到植物、食物鏈、與生態之中。

何美鄉今日在廣播節目會後受訪表示,米酵菌酸是從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這種毒素很少見,相關文獻也有限,只有在少數幾個國家發生過,首次發現是在印尼的椰果肉中找到的菌種,中國大陸算是近幾年來發生案例最多的,研究也最多。「既然找到米酵菌酸的存在,一定要找到那個菌種!」何美鄉指出,目前瞭解是在食物裡面吃到,不知道是粉、醬料還是哪一個食材,現在要確定的就是在寶林的廚房的食物找到菌株,並且逐步溯源。

她提到,這是植物的病菌,不是人的病菌,生存環境屬於比較低的室溫,約攝氏 20 幾度到 32 度,只要在一個潮濕的環境,很容易就落地生根,例如在中國大陸就是落地生根,過去廣州有研究人員在市面上蒐集 300 個食物樣本,其中 3 個呈培養陽性,找到菌種、也找到毒素。

至於台灣,何美鄉說,依照病例稀有分布,預設該菌種分布仍侷限在少數地區,推測還沒有在台灣的土壤建立生態,但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讓菌種進入我們的食物與生態中,疫調要從食物一樣一樣看,去培養菌種,找出問題食物來源,目標就是儘速把菌種控制在可控制的範圍。一旦落地生根,何美鄉憂心,這樣就會像是黃麴毒素等進入食物鏈,我們就必需用很多關卡來確定食物安全,有其困難度。

台北市信義區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更造成2人死亡,首名死者家屬質疑急救過程有醫療疏失,擬提告新北聯醫三重院區與台北馬偕。   圖:翻攝自寶林茶室官網

蔣萬安表示,在調查結果確認前,不排除任何可能。   圖:翻攝蔣萬安YT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