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臺灣的武力威嚇不斷增強,哈德遜研究所美國海權中心主任克羅普西(Seth Cropsey)星期一在保守派雜誌《國家評論》網站上發表文章,呼籲美國終止中國對臺灣採取的「切香腸式政策」。

克羅普西曾任美國國防部副次長,美國之音(VOA)15日引述他的話說,中國近來在臺海的實彈演習、遼寧號航母穿越臺灣海峽及臺灣東部海域、轟-6、運-8、圖-154、蘇-30、殲-11等戰機多次繞島巡航,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等等,這些表面上看起來的「小侵犯」,實際上展現出「臺灣在對第一島鏈的爭鬥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武嚇預示了「中國的惡性意圖」 美國必須制衡中國的擴張主義

克羅普西表示,這些作為預示了「中國的惡性意圖」,顯示它正在為亞洲長期性衝突奠定基礎。他認為,雖然亞洲的熱點有好幾個,例如南中國海、東中國海、朝鮮半島等,不過「臺灣地理上位居爭論的中心點」。

他提到,儘管川普總統已經比之前的幾屆政府在對臺灣的做法上較為一致,包括鼓勵美臺高層交往、批准潛艇技術行銷許可、同意美國技術專家訪臺以擴大其潛艇自造項目,但這些有限的措施卻顯示出「美國外交圈對未來亞洲武力衝突的根本誤解」。

克羅普西認為,「臺灣是未來美中及日中競爭可能的焦點」,美國必須採取一貫性的亞洲政策,以制衡中國的擴張主義為目標,並且把強化臺灣的安全防衛、振興美臺之間的政治與外交關係置於美國戰略核心,終止中國對臺灣的「切香腸」做法。

一旦戰爭啟動  隨著傷亡、困難和開支增加  「習思想」將成眾矢之的

美國之音同時報導,美國退役海軍上校、日本戰略研究論壇資深研究員紐舍曼(Grant Newsham)星期一也在《亞洲時報》發表文章說,中國的轟炸機持續對臺灣的繞島巡航是要警告臺灣,它不會無限期等待統一,希望以此來恐嚇並逼迫臺灣屈服。不過紐舍曼說,對臺灣動武可能「為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帶來風險」。

紐舍曼認為,有許多理由中國對臺動武不會,或至少不應該發生,雖然如果臺海兩岸最終必須一戰,中國的確可能重擊(hammer)甚至攻佔臺灣,不過這也會導致它為此付出大量生命、財產及善意的代價。

他形容,對臺灣的軍事打擊「不會像是可以在星期四開始、星期一結束一般」,也不會在過了2星期後就可以一切如常,一切都被遺忘,可以繼續恢復「運到美國的一船又一船塑料耶誕老人和iPhone」。

再者,雖然臺海軍力平衡向中國傾斜,不過紐舍曼指出,臺灣也並非毫無還擊能力,而且對國際社會而言,擁有自由意志的臺灣為其人民身家性命而戰,更佔據了道德制高點,更何況一旦戰爭啟動後,隨著傷亡、困難和開支增加,中國人民和習近平的對手都可能開始把他們的問題怪罪於「習思想」。

紐舍曼說,如果中國決定對自由、民主和實際上是獨立的臺灣動武,它面臨的風險是導致過去數十年來取得的進步倒退,損毀中國的金融和名聲,在全世界產生的漣漪效應將是災難性的。

遼寧號航母多次穿越臺灣海峽及臺灣東部海域。   圖:翻攝自中國國防部網

轟-6、運-8、圖-154、蘇-30、殲-11等戰機多次繞島巡航,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   圖:翻攝自中國國防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