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媒體日前刊出能源專家陳立誠投書,內容指出台灣不宜發展離岸風力發電的各項原因,不過今天能源局回應相關問題,包括「風力發電適合人口密度較小國家」、「全球發展風電國家多以陸上風電為主,離岸風電為輔」、「風力發電夏季平均容量因數只有5%」等言論,能源局都一一提出解釋駁斥,並重申「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將循序漸進穩健推動,實現能源安全、綠色經濟與環境永續之共榮願景。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日前網路媒體刊載「夏日毫無功能─離岸風電台灣不宜」投書內容,提及「風力發電適合人口密度較小國家」、「全球發展風電國家多以陸上風電為主,離岸風電為輔」、「風力發電夏季平均容量因數只有5 %」等偏頗言論意見,經濟部澄清,我國積極推動離岸風力發電,是考量自然資源、能源安全及電力供需等策略規劃,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下,設置離岸風電5.5GW目標,每年可提供198億度自主潔淨電力外,將創造高達新台幣一兆元以上投資效益,同時建立本土離岸風電產業(製造業、服務業等)等多重效益,並建構永續發展環境。

有關投書內容「風力發電適合土地面積較大、人口密度相對較小國家」,並陳述台灣人口密度全球第二,不適合發展需要大面積的風力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經濟部指出,孟加拉人口密度全球第一,其政府仍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設置,其中2021年陸域風力將新增1,370MW,顯見風電發展與人口密度並無直接關聯。

至於「全球發展風電國家多以陸上風電為主,離岸風電為輔」之論點,也忽略全球風電發展歷程之偏頗意見;經濟部說明,陸域風電自1891年丹麥於Askov設置首座風力發電機以來,已有百年以上發展歷史,而全球首座離岸風場Vindeby商轉至今僅27年,故離岸風電累計設置量尚無法與陸域風電相比。然而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統計數據顯示,2011到2016年間全球陸域風電設置量成長率約為每年13至19%,離岸風電卻高達18至40%,其中英國至今已設置離岸風電超過5.17GW、德國為4.11GW、荷蘭則超過1.12GW,顯見離岸風電已成為國際風電市場發展趨勢。

此外,原文所提「風力發電夏季平均容量因數只有5 %」,是根據
105/5/20~105/5/31風力發電數據,指稱容量因數僅有5 %。依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計算105年夏季電價6至9月間風力發電量,其平均容量因數實際達14.1%,顯見投書內容引用僅短短12天數據實在不具代表性。

而另外在澎湖之陸域風力發電,其容量因數則更高達30%以上。此外,根據目前已商轉2架離岸示範機組之運轉資料,106年5至12月間平均容量因數分別為23%、28%、11%、34%、14%、66%、62%及68%,其中5~9月間風力發電量,其平均容量因數實際達22 %,10至12月則皆高達60 %以上,適足以證明推動離岸風電設置確為更具能源效益之發展趨勢。

至於投書指出「花200倍經費建設的離岸風機在夏季尖峰時段幾乎毫無作用」,經濟部補充說明,能源發展須同時兼顧環境生態與資源永續,還有許多無法量化之隱藏成本,諸如環境汙染、生態衝擊、甚至電廠故障或意外所造成風險等,應一併納入評估,非單以電力開發成本、經濟效益等作為唯一考量。以台灣離岸風電示範機組運轉而言,夏天月平均容量因數可達22%以上,而在秋冬其月平均容量因數高達60%以上之實績,實可在空污較嚴重時期,藉由乾淨能源來讓燃煤發電降載而實質改善中南部空污情況。

經濟部說明,非核家園政策為全民共識,經濟部規劃2025年離岸風電累計設置5.5 GW,每年約可提供198億度潔淨電力,將可替代大量火力發電之運轉排放,有效減緩中部地區秋冬空氣污染及PM2.5所造成之危害;而藉由離岸風電市場設置,亦可有效帶動國內製造業(如水下基礎、塔架及電力設施等)、服務業(海事工程、金融服務等)轉型。

最後經濟部強調,綠能是未來趨勢,也是未來的巨大商機,善用台灣所具備發展綠能的利基,建構能源內需市場,以帶動國內產業發展,提升競爭力。經濟部將依行政院核定「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循序漸進推動,營造我國風電友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