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登上了飛往美國的班機,訪美成為總統參選人的必要行程,這是台灣人的悲哀。

訪美當然不是去觀光,也不是去拉票,而是去面對美國政界。目的也不僅只是展示或告知政策立場而已,而是抱著「得到諒解」的目的而去。雖然台灣政府口口聲聲說「美國是台灣的堅強盟友」,但這位朋友對台灣事務的關心顯然遠超過朋友的程度。而所謂的諒解,也不是平等的相互交心,反而比較像是學生向老師報告。事實上,蔡英文的華府之旅,其實就是去考試,考過了才能得到美國的支持,考不過就像4年前一樣,等於落選了一半。

台灣當然不是美國的屬地,就算是美國自己國內的州長選舉,也從沒聽過哪個候選人要去華府「報告」以取得當局支持的。事實上美國聯邦政府當然不可能公開支持某個州長候選人,頂多只有總統個人的支持而已。台灣的自主性連美國國內的一州都不如,這樣的附庸關係,難道不是台灣人的悲哀?

當然,美國的保護是這60年來台灣能維持實質上獨立於中國之外的自主地位的唯一原因,但這種冷戰架構下的強國--附庸模式,在世界上其他地區都已消失,唯獨存在於台灣與美國之間。更荒謬的是台灣還是由全民普選決定總統的民主國家,為何能忍受這種「表為友好,實為支配」的從屬關係?

威權時代的國民黨政權,存在的理由除了對內實行高壓統治之外,就是美國的外在支持。這一點所有黨政特權階級都非常了解,所以台美關係生變,美國準備承認中國的態勢一形成,就引發一波移民潮,這些人並非對台灣失去信心,而是對國民黨在台的特權地位失去信心,認為失去美國支持的國民黨將會很快失去政權,而自己的利益也將不復存在。

當時台灣島內的反對人士也抱著同樣想法,所以才有70年代的民主運動。等到美國政壇「友台人士」(其實就是親國民黨政客)推動通過台灣關係法,間接表達了對國民黨的支持之後,島內的整肅也就開始了,這就是美麗島事件的國際背景因素。

照理說,修憲達成總統民選後的台灣,既然已經表達了人民對於自主的覺醒和對於政黨政治的渴望,任何政黨都應該得到美國的平等對待。但其實不然,美國依然對國民黨和國民黨代表的保守穩定抱持著多於其他政黨的好感。這一點也許是政策性的決定,但也是美國政客的態度使然。

30年來中國的崛起,對美國除了威脅,也有吸引。嗅覺敏銳的政客當然聞到了這種氣息,傾中成了政客們利己的選擇。反映在對台態度上,當然是對同樣親中的國民黨較有好感。

國際社會的現實,讓台灣總統候選人不得不向美國「報告」並接受考試,這種悲哀,再加上美國政客親中親國民黨的態度,使得小英的訪美之行背負著雙重的壓力:既要代表台灣取得美國信任,又要代表民進黨爭取美國支持。既背負著台灣人的悲哀,又背負著非國民黨的悲哀。小英登機之時,心情想必是沉重的吧?

(圖:中央社)

作者:二火(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