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從去年台北市的連柯之戰說起。

2015年台北市長選舉,柯文哲大勝連勝文近25萬票,寫下台灣選舉歷史性的一頁。同時,由於台北市的連柯大戰吸引了幾乎所有的媒體的目光,引起全國性的關注,外溢效果也協助民進黨在其他縣市取得空前的勝利,對於國民黨而言,則是災難性的挫敗。

誰是這次選舉的關鍵性人物?

最容易想到的名字,當然是柯文哲。柯文哲也絲毫不掩飾他對自己英勇神武的自信。

但如果深一層想:假如不是連勝文和他的權貴家族做為柯P的對照組,柯文哲打得出這樣一場漂亮的選戰嗎?

許多政治觀察家認為,如果2014北市長選舉,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是丁守中,恐怕就沒有所謂的「柯P旋風」。

丁守中缺乏政治魅力,可是他有完整的政治資歷,認真問政,在重要議題上,也時有超越黨派的思考和作為,道德操守不容易找到可挑剔的地方。如果是他代表國民黨參選,這場選舉會相對無趣,但靠著台北市藍大於綠的選民結構,縱使柯P使出渾身解數,一般相信,還是丁守中贏面較大。

在國民黨初選時,馬英九是支持丁守中的,或許他只是不喜歡連勝文。那時,馬英九還沒那麼跛腳,假如他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也運用總統和黨主席的影響力,全力支持丁守中,而不是只用自己的一張選票表白,或許丁守中就出線了,或許台北市就不會淪陷了,國民黨就不會潰敗了,馬英九自己就不會這麼早跛腳了,2016年總統和立委選舉的形勢,也不致於像現在感覺到的那麼晦暗。

馬英九政治行為上的扭捏作態,當為處不敢斷,眼看著就要失去了江山。我們也可以說,馬英九才是2014年北市長選舉真正的關鍵人物。

新聞上有趣的對比,是這兩天高雄發生的「菊謝大戰」,正好看出國民黨與民進黨文化的不同。

民進黨高雄前鎮小港區立委初選的紛擾,最近頻頻上全國性版面,原因是民進黨重量級人物陳菊和謝長廷在那個地方爆發代理人戰爭。

陳菊是現任市長,三年半後不會再連任,她必須開始擘劃後陳菊時代民進黨在高雄市的政治版圖。而謝長廷則是擔任過黨政要職的前高雄市長,他不樂見自己在高雄的政治影響力在陳菊巨大身影下逐漸消退。

角色扮演上,謝長廷是高雄市立委提名協調小組召集人,陳菊則是這一選區處理陳致中退選的協調人。用謝長廷的話,兩人都是「公親」,但協調的結果,陳致中退選轉而支持陳菊市府團隊的前海洋局長賴瑞隆,而謝長廷則挺自己的子弟兵陳信瑜,出面批菊營是「機關槍對付小貓」。兩個「公親」都變成了「事主」。

政治場域裡的現役「大人」有可能變成不沾惹權力糾葛的「公親」或「仲裁者」嗎?看起來不太可能,甚至在許多情況下也沒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