餿水油事件在全台掀起風波,台聯立委葉津鈴今(17)日提出資料表示,國人食用動物油脂的量不減反增,在2012年約108,200噸,比2003年的92,800噸還多,但2003年國內自產豬油約4萬噸,進口豬油為16,900項;到了2012年,自產豬油量差不多,進口豬油卻只剩3700噸,食用豬油外的「其他」油品還從4萬多噸翻倍至9萬多噸。她質疑,這10年來,台灣人吃進肚子的動物油脂,是否可能是不明不白的混油。

葉津鈴表示, 環保署為加強廢食用油回收管理,針對夜市、小吃攤啟動全面訪查,但這種源頭管理根本搞錯方向。她認為,台灣餿水油的問題是進口動物油脂,若不掌握工業用動物油脂流向,就不能改善黑心油的問題,反而是影響攤商生意。

而根據農委會統計糧食供需年報2012年版,台灣自產動物油脂1年約4萬噸(豬油),而進口約12萬噸,扣除出口1萬噸,國內總消費量約15萬噸,再扣除飼料用4萬噸,國人食用消費量約11萬噸。

然而,和2003年的統計比較,以豬油進口而言,2003年進口量為1萬6900噸,但是2012年減為3700噸,其他的混油卻是由8萬5700噸增加9萬9600噸。因此,從農委會的統計資料來看,扣除飼料用的豬油,台灣豬油食用量從2003年的3萬600噸減為1萬8800噸,但是其他混油部分卻是越吃越多,由4萬7700噸,增加到9萬8574噸,多出5萬噸。葉津鈴說,這代表近年來,台灣人吃的動物油脂,可能是不明不白的混油。

葉津鈴說,廢食用油只要掌握回收處理工廠,確實查核流向,就可防止流入成為食用油脂,根本不必去干擾攤商。行政院當前改進的重點,應該從海關進口資料,針對大廠,比對工業用動物油脂進口量和飼料用油脂流向,就知道有多少黑心油被轉製成食用油,自然就能查出那些黑心油商製作餿水油。因此,她將會要求農委會每會期提出進口動物油脂的比對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