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委員會(2)日發布113年辦理的「國民人權意識民意調查」,由人權會王幼玲副主任委員、葉大華委員和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蕭新煌共同出席記者會,蕭新煌指出,民調顯示台灣在社會福利、平等、新興弱勢族群的人權保障,以及AI可能帶來的人權挑戰等方面,仍有許多進步空間。政府和公民社會應共同努力,針對具體政策進行改善,並關注仇恨言論等潛在威脅,以進一步提升台灣的人權環境。

王紛玲首先說明,民調顯示,台灣民眾高度關注不利處境群體的人權和「勞動權」、「居住權」、「教育權」等基本人權。民眾對政府在校園霸凌防制方面的表現感到不滿。人權會因預算刪減而無法有效推動相關計畫,將對弱勢群體的人權產生不利影響,也將影響該會對政府落實社會福利、保障人權和國際人權公約的監督,對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產生長期負面影響。

蕭新煌則針對民調提出幾項觀察及分析,首先,在台灣人權進展方面,台灣經過40年公民運動的推動,已成為高度重視人權的社會,民眾普遍認同人權議題的重要性;民眾滿意度差異部分,民眾對「自由權」、「生存權」、「財產權」的保障績效較肯定,但對「社會福利」、「隱私」、「平等」和「不受歧視」的保障較不滿意;但也認為政府在「社會福利」和「平等」方面需要更積極的作為;對於政府的政策滿意度部分,「族群文化人權」、「女性職場平等」和「身心障礙者就業」等較受肯定,但「居住權」和「校園霸凌」等議題則較不滿意。

至於人權會及相關部會今(114)年度預算遭大幅刪減,民調顯示,仍需持續關注的重要人權議題相關計畫也無法執行,立法院也須對今後一年台灣人權的發展,負起相當的責任。

最後,王幼玲表示,原預定於114年度辦理的多項重要人權計畫,包括:「心理社會障礙者工作及就業權監督計畫」、「促進家事移工勞動權益計畫」、「適足居住權下公產管理衍生強迫遷徙之專案訪談專案計畫」和「校園師對生暴力處理機制」等,都是民眾所關切的重要人權業務,且為急迫需解決的重要議題,人權會於114年也將撰擬兩公約獨立評估意見,接續亦有相關國際公約國家報告需陸續提出,內容涵蓋平等、勞動、居住等權利,都因預算遭大幅刪減,勢必嚴重損及對不利處境群體人權保障,也進而影響人權會對政府機關落實社會福利與保障各項措施之監督。

針對現場媒體提問,人權會對於近期中配涉及武統言論遭限期離境及廢除死刑議題的立場,王幼玲回應,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0條明定應以法律禁止任何鼓吹戰爭的宣傳,但台灣目前並無相關法律規範。鼓吹戰爭宣傳應該要有明確法律規範,包括界定鼓吹、戰爭與宣傳等定義,政府應總體考量推進立法,人權會也將於今年度撰擬的兩公約獨立評估意見納入研議。

至於廢除死刑是國際趨勢,王幼玲說,人權會支持廢除死刑,但因社會對於該議題仍有不同意見,應持續加強社會對話,在充分尊重生命權及人性尊嚴的前提下,修復因犯罪造成的創傷,保護被害人家屬,確保每個人的權利及尊嚴都能獲得應有的保障。

該項民調由國家人權委員會委託循證民調有限公司執行,調查期間自113年9月20起至10月15日止,採用市話加手機方式調查;調查完成後進行雙底冊資料合併,總共完成3,264份有效樣本(市話2,196份、手機1,068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1.72個百分點。

國家人權委員會鄒筱涵執行秘書說明113年國民人權意識民意調查結果。   圖:國家人權委員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