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主導、2年一度的太平洋地區大規模聯合軍演「2024環太平洋演習」(RIMPAC 2024),集結來自29個國家的40艘水面艦艇、3艘潛艇、150多架飛機和超過2.5萬名官兵,從6月28日進行至8月1日,歷時一個多月。其中的重頭戲、實彈射擊的擊沉演習(SINKEX),除了事前大肆宣傳的對比中國解放軍075型兩棲攻擊艦(北約代號:Yushen-class landing helicopter dock)的4萬噸級塔拉瓦級(Tarawa class)兩棲突擊艦「塔拉瓦號(Tarawa,原舷號LHA-1)」外,事實上還有一艘奧斯汀級船塢登陸艦(Austin-class 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迪比克號(Dubuque,原舷號LPD-8)」,也在這次演習中被擊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論,美軍在這次演習中所展現的強大對艦攻擊力是針對中國釋放的「明顯訊號」,說明美軍及盟國有能力「快速擊沉」解放軍船艦。而不同於2022年國內媒體大陣仗登艦採訪,這次台灣媒體的聲音相對零散,據說是有人碰觸到「能做不能說」的禁忌,美軍祭出禁令阻擋台灣媒體採訪,以致只能從公開資料中略窺一二。

環太平洋2024靶艦:塔拉瓦級(Tarawa class)兩棲突擊艦「塔拉瓦號(Tarawa,原舷號LHA-1)」。 圖:翻攝U.S. Navy

據了解,環太平洋軍演這兩場擊沉演習分別驗證陸基、近岸艦及艦載、空射武器反艦攻擊能力。率先登場的是美軍2011年退役的「迪比克號」,滿載排水量1.7萬噸;目前解放軍擁有類似噸位、功能的是2.5萬噸級的071型綜合登陸艦(北約代號:Yuzhao-class)。考量艦種運送兵員、物資登岸任務特性,美軍驗證陸基反艦兵力及近岸艦的擊沉能力,執行單位是由美軍的第3多領域特遣部隊(3rd MDTF)協同第1多領域特遣部隊、第25戰鬥航空旅(CAB)以及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第5地對艦飛彈連隊;3rd MDTF與陸自組成的雙邊火力支援協調中心(BFSCC)、1rd MDTF使用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M142 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簡稱海馬斯HIMARS)、陸自發射自製12式陸基反艦飛彈、美AH-64E「阿帕契」(Apache)攻擊直升機則使用AGM-114地獄火(Hellfire)飛彈參與實彈發射。

日本陸上自衛隊發射自製12式陸基反艦飛彈。 圖:翻攝U.S. Army

擔任另一場驗證艦載、空射武器反艦攻擊能力靶艦的就是2009年退役的「塔拉瓦號」。據公開資料,美軍F/A-18F「超級大黃蜂」(Super Hornet)打擊戰鬥機發射1枚作戰範圍接近1000公里的AGM-158C遠程反艦飛彈(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LRASM)、B-2幽靈(Spirit)戰略轟炸機則投擲1枚經改裝精確導引系統「變聰明」的2000磅級GBU-31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JDAM);另外澳洲皇家海軍宣稱擁有神盾作戰系統的「霍巴特級」(Hobart-class)驅逐艦「雪梨號(HMAS Sydney DDG-42)」發射「海軍打擊飛彈」(NSM),給塔拉瓦號「致命的最後一擊」。除此之外,綜合外界零碎訊息,美國海軍勃克級驅逐艦(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費茲傑羅號(USS Fitzgerald DDG-62)」射擊1枚海軍打擊飛彈,荷蘭七省級巡防艦(De Zeven Provinciën-class frigates)「特羅普號(HNLMS Tromp F803)」發射1枚AGM-84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另外,南韓「孫元一級(KSS Ⅱ)潛艦「李範奭號(ROKS Lee Beom-seok SS-081)」與攜帶飛魚反艦飛彈(Exocet)的馬來西亞萊丘級(Lekiu)護衛艦「萊丘號(KD Lekiu FFG30)」也都參與了擊沉演習,但沒有確切資訊指出是用在「迪比克號」或是「塔拉瓦號」。

澳洲皇家海軍「霍巴特級」(Hobart-class)驅逐艦「雪梨號(HMAS Sydney DDG-42)」發射「海軍打擊飛彈」(NSM)。 圖:翻攝「臉書」RIMPAC

其實仔細檢視參與演習的船艦陣容與使用武器,並沒有太多「亮點」。唯一可以拿出來說嘴的大概就是B-2投擲的GBU-31 JDAM,這種被稱為「擊敗水面艦艇的低成本空投方法」,加上B-2的隱形效果、航程和有效載荷能力,使轟炸機在海上衝突中發揮重要作用,用一個巧思把2個老東西結合起來成為新的打擊武器,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反艦飛彈的開發、造價,這樣的投資可能更具震撼效果。美國空軍將B-2投擲導引炸彈執行反艦作戰的這種模式稱為「快速擊沉」(QUICKSINK),改裝版GBU-31聯合直接攻擊彈藥是將尾部的GPS導引裝置與彈頭新安裝的雷達導引頭、側面整流罩中的紅外線成像導引模組整合在一起。執行攻擊任務時,該炸彈使用標準的衛星導引滑翔炸彈模式飛到作戰區域附近,然後啟動雷達和紅外線成像導引裝置鎖定目標,並引導炸彈在目標船體水線以下部位爆炸。由於GBU-31是2000磅重炸彈,因此爆炸威力遠在常規反艦飛彈之上,能對大噸位艦艇帶來更大程度的殺傷。其次是B-2的載彈量,一架B-2最多可攜帶16枚GBU-31炸彈,凸顯在海上衝突中所具備的強大反艦火力。將B-2與相對便宜且明顯有效的精確導引炸彈配合使用,使空軍轟炸機具有潛射魚雷相當的「反艦殺傷力」。主導「2024環太平洋演習」的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在新聞稿中表示:「這種能力是對以最低成本快速消除世界各地大片海域海上威脅的迫切需求的回應」。

美國海軍勃克級驅逐艦(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費茲傑羅號(USS Fitzgerald DDG-62)」射擊1枚海軍打擊飛彈。 圖:翻攝「臉書」RIMPAC

從選用靶艦、攻擊武器到官方新聞稿,基本上都反應了「毫不隱瞞環太平洋2024高度『針對中國』的事實」,也藉由擊沉演習表明,一旦發生衝突,世界任何地方的軍艦都可能容易受到美軍和盟軍快速、毀滅性的攻擊。這種「弦外之音」的解讀,永遠都是專家學者、媒體評論「看出來」,「是向中國發出強而有力的訊息,督促北京停止霸凌近鄰(包括台灣、菲律賓)」。只是官方的記者會或新聞稿永遠都只是強調,「歡迎世界上每一個在太平洋有著利益並將遵守同樣價值觀的國家參加」、「演習不針對區域內任何國家,只注重合作和夥伴關係」;中國被拒於門外,台灣同樣也不得其門而入。有人會說,儘管台灣沒有受邀,但有8家台灣電子媒體聚集夏威夷,關注這場演習對台灣海峽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各位不妨回想看看,這一個多月裡的新聞曝光量,您有印象的有幾則?傳出就是有台灣媒體誤觸能做不能說的「雷區」,使主辦單位祭出「不方便」的軟釘子,讓台灣媒體早早打道回府,剩下要另外花錢買的畫面、照片和官式文章,於是乎就少了聲量、曝光。

荷蘭七省級巡防艦(De Zeven Provinciën-class frigates)「特羅普號(HNLMS Tromp F803)」發射1枚AGM-84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 圖:翻攝「臉書」RIMPAC

傳出台灣媒體在演習開幕記者會提問,「為什麼不邀請台灣參加」、「台灣未來和美國海軍是不是會有更多聯合訓練或演習」、「環太平洋演習是不是要演練如何對抗中國」、「中國老是派艦威脅台海安全,美國會如何因應」、「演習如何促進台灣海峽和平與安全」,其中多半問題除了非屬美國海軍第三艦隊的權責外,更是沒搞清楚軍事和政治的差別。同樣的問題拿到美國議會,可能人人都能長篇大論、侃侃而談,那種會說未必會做的政客性質,會非常喜歡這樣見縫插針式的引導性議題,無論支持、反對都能大作文章。但軍事議題則有其敏感性,而且有各自分工負責領域範圍,的確由於美台中之間情況微妙的三角關係,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有一定的承諾,但環太平洋演習是太平洋艦隊下轄東太平洋第三艦隊主辦,是戰術層級的執行單位,不是戰略層級的規劃單位,問一些管轄之外甚或政治議題,不僅是找人家麻煩,更是自己惹麻煩,最後的結果就是「閉門羹」+「軟釘子」。說難聽一點,下一趟「2026環太軍演」,台灣部隊會不會被邀請還不知道,但台灣媒體…恐怕困難重重。這裡筆者要說,不是當過兩年兵就叫軍事專家,比方有媒體「作文」,說中國解放軍815A型電子偵察艦,「沒邀請函也敢來…」,突顯對歷史脈絡認識的缺乏與軍事演習區域畫定警告的無知;翻翻資料,中國電偵艦偵察環太軍演,自2014後沒有一屆「缺席」,而且演習完還不一定就回家,有時還繞著澳洲海岸轉上一圈;而軍事演習多半會公告禁航區,如果非相關船艦、飛行器進入,必然遭到驅趕,若沒有進入,那叫「自由航行」,除了以保持靜默應對外,你拿他一點辦法沒有。什麼「沒邀請函也敢來…」,真的是笑話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