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部15日證實,美國陸軍首次在第一島鏈的菲律賓北部區域部署「堤豐」(Typhon)陸基機動飛彈系統。事實上,美軍「劍指」中國,「放話」要在印太區域部署中程導彈飛彈(MRBM)並非臨時起意,早在2023年11月,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佛林(Charles Flynn)上將在出席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Halifax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orum)」時,即透露要在印太地區部署MRBM的訊息;4月6日,佛林接受南韓媒體《韓聯社》(Yonhap News Agency,YNA)訪問,再次透露部署「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和「標準6型」(SM-6)防空飛彈的訊息,只是當時賣了個關子,表示具體時間和地點不宜透露。而再往更早的時間推,2019年8月,美國退出《中程飛彈條約》(Treaty between the U.S.S.R. and the U.S.A. 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ir Intermediaterange and Shorter-range Missiles)的隔天,當時川普(Donal Trump)政府的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訪問澳洲雪梨時即表示:「美國希望早一點在亞洲地區部署陸基中程飛彈」。雖然沒有明確點出計劃部署飛彈的國家和地點,但有媒體猜測,部署的地點可能會選在日本、南韓、澳洲和關島,但意外的是菲律賓「拔得頭籌」。只是這會是常態部署?或者是單純地配合演習機動調度,這才是後續值得持續關注的關鍵。
根據美國陸軍發布的新聞稿,配合美菲「盾牌24」(Salaknib 24)聯合軍演的第一多域特遣部隊(1st MDTF)從駐防的華盛頓州路易斯麥克喬德(Lewis-McChord)聯合基地,將「堤豐」系統送入C-17「全球霸王」(Globemaster)運輸機,經過15個小時飛越8000英里,降落在呂宋島北部一個不明機場,進行部署任務與參加聯演。這簡單的幾行字,其實蘊藏相當龐大的資訊量,包括參演部隊、長途機載運輸等等。從這裡可以觀察美軍企圖遏制中國飛彈威脅,進而扭轉駐韓、日、澳美軍以及有關盟國可能處於受中國飛彈威脅不利局面的努力是否有效。至於不少媒體「紙上談兵」,一上來就大肆吹捧:「火力半徑不僅覆蓋整個台灣海峽、呂宋海峽,連上海、廣州等中國沿海重要城市以及南海的各個解放軍基地都在攻擊範圍之內」的類軍盲論述,確實可以「政治正確」讓人眼睛一亮,但是不是真能用武器性能諸元,簡單推算加加減減得出必勝方程式?說句不中聽的,「代誌毋是憨人想的遐爾簡單」。
首先,第一多域特遣部隊是美國2019年成立的第一個整合情報、訊息、網絡、電子戰和太空(I2CEWS)的實驗編裝部隊。後來在多次軍演中驗證其有效性,目前美軍一共有3支多域特遣部隊,分別部署在美國本土、歐洲和夏威夷,計劃中將再成立2支MDTF,其中一支將專注於北極地區,另一支將機動在支援全球各區域。根據美軍公開資料,完整的多域特遣部隊包括戰略效果營、戰略火力營、防空營和旅支援營。戰略效果營(MDEB)是核心單位,整合任何戰場雷達、感應裝置(包括載人、無人機艦)訊號,以提供指揮官完整掌握戰場訊息,也可發動網路攻擊,以駭入、癱瘓、干擾敵方網路系統。火力營(SFB)則編制有高機動火箭砲兵連(HIMARS)、中程飛彈連(MRC)及遠程極音速武器連(LRHW),得以遠程精確火力(Long Range Precision Fires,簡稱LRPF)直接遠距離打擊目標。至於防空營主要是協助應對敵方可能的導彈、無人攻擊機等襲擊的安全防護;支援營則是負責相關的後勤支援補給、運輸、醫療等作業。整體編制可說是攻守兼備,特別是「堤豐」陸基機動飛彈系統,整合「戰斧」攻陸、「標-6」防空,在合理推算下應該可以達成摧毀敵人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系統的任務。
但是,新聞稿中的「經過15個小時飛越8000英里」曝露軟肋。我們不確知美軍第一多域特遣部隊配合「盾牌24」動用多少裝備、兵力,一共出動幾架次C-17運送。只是長途機載運輸耗費的時間及有限的運載空間,證明即使美軍在呂宋島北部有中程彈道導彈攻擊能力,但不是有發射器就能唬住敵人,還得有足夠的彈藥囤積、補充,否則打完一輪就沒得玩了,那有什麼戰力?所以,美軍規畫未來要在東亞地區設置「軍備區域緊急庫存」,可能以螞蟻儲糧方式逐步積累。邏輯上沒有錯誤,但實際上除了庫存點可能成為戰略攻擊目標之外,還得防範恐怖份子覬覦偷盜搶奪,對美軍或駐在國來說都是必須深思熟慮的課題。以在菲國部署中程導彈這個命題來看,「軍備區域緊急庫存」如果放在沖繩或台灣,似乎還是脫離不了運輸風險;而公開提供美軍可使用的9個軍事基地,應毫無意外早被戰略攻擊鎖定,菲國國內分離主義團體是否能讓美國安全儲放恐怕又是另一考量。至於其他可能被選中部署的國家和地點,除了「鐵桿」盟友日本和領地關島之外,澳洲距離假想敵中國稍微有點距離,只剩南韓是可能可以藉口應對北韓介入部署的區域,但南韓國內是不是完全買單美國的想法,恐怕在上次部署「薩德」(THAAD)終端高空防禦飛彈系統時已有過教訓,加上南韓總統尹錫悅努力討好美國,卻在國內選舉吞敗「跛腳」,讓美國處境更加為難。
如同最早疏理的時間序,美國在2019年就想在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彈道飛彈,當時川普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在《福斯新聞》(Fox News)的節目中指出:「我們有意在遠東地區部署傳統彈頭的中短程飛彈,是因為中國已經部署了幾千枚這種飛彈。北京不是締約國,因此他們可以自由部署這類飛彈。這也是川普總統決定退出《中程飛彈條約》的原因之一」。媒體吹捧火力覆蓋華南沿海主要城市、軍事基地,但反過來說,就是這些目標也在中國導彈的攻擊範圍之內;依照美國國防部中國軍力2020年報告指出,中國所擁有的各式飛彈可大致分為洲際彈道飛彈、長程彈道飛彈、中程彈道飛彈、短程彈道飛彈、陸射巡弋飛彈5類,其數量分別為100枚、200多枚、150多枚、600多枚、300多枚。數字兜不攏是一回事,反正誇大威脅可以壯大國防工業,只是就這樣的數據比數量「對轟」,誰比較佔有優勢?實在不必看到美軍武器就高興地放鞭炮,反而應該憂心擦槍走火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