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瑙塞達( Gitanas Nauseda )4 日就該國允許以「台灣」名義開設代表處認錯。次日,總理希莫尼特( Ingrida Simonyte )即反唇相譏,稱對總統的表態感到失望。立陶宛總統與總理不和、二人內鬨的消息不脛而走。

去年 11 月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曾表示,兩人 2 個月沒開會、沒碰面,甚至還曾公開爭吵過。如今,二人立場唯一相同的外交政策也步調不一致了。立陶宛輿論正關注著這場「府院之爭」。

其實,這並非立陶宛總統總理的首次衝突。英國《金融時報》 5 日稱,此前瑙塞達已因防疫政策與希莫尼特政府起過衝突。在瑙塞達否決一項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勞工,須自行給付篩查費用的法案後,二人之間的矛盾便開始公開化。

去年 12 月,立陶宛外交部長與交通部長雙雙請辭,希莫尼特收到辭職信後說,不但接受他們辭職,而且不排除整個政府下台的可能性。當時瑙塞達稱, 2 名部長辭職是為政府執政不力負責,可以先行辭職,沒有必要等待總理確認。此話一出,希莫尼特經過一天的考慮,又宣佈不讓 2 名部長辭職。這唱反調的意思不言而喻。

事實上,早在 2019 年,兩人就互為對手了,瑙塞達在當年的總統大選上擊敗希莫尼特當選總統。而在「台灣代表處」問題上的表態,兩人更是各執一詞。有分析人士認為,瑙塞達目前的表態顯然更順應立陶宛的民意,而希莫尼特則在美國的支持下不願改變強硬態度,二人的分歧也越來越大。立陶宛智庫東歐研究中心研究員白瑞格(Raigirdas Boruta)表示,瑙塞達經常說,很少有人就內閣的外交政策相關決定徵求他的意見。

立陶宛是半總統制議會民主國家,總統為國家元首,總理是政府首腦。立陶宛憲法規定,總理由立陶宛總統任免,但需議會批准。部長則由總統根據總理提名任命。一般而言,總統在外交上的影響力大過內政,主要負責外交政策並在歐盟會議上代表立陶宛政府。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總理領導的內閣政府常常擁有大權。因此,立陶宛總統和總理之間被認為存在一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一時間很難釐清。

雖然立陶宛總理和總統因權力劃分模糊而爭執不斷,但 2 人卻在個人經歷中有很多「共同點」。瑙塞達與希莫尼特都是經濟學家,且都來自經濟學家家庭。瑙塞達 1964 年出生於立陶宛海港城市克萊佩達。父親在一家纖維素工廠擔任首席能源經濟學家,母親是一名數學和物理老師,他還有一個姐姐。在維爾紐斯大學畢業後,瑙塞達曾前往德國曼海姆大學深造,並獲得博士學位。他曾在研究所擔任研究員,還在世界銀行、立陶宛中央銀行及多家商業銀行擔任高管。

而希莫尼特也畢業於維爾紐斯大學經濟學系,是瑙塞達的學妹。她擁有商業管理學士學位以及經濟學碩士學位。畢業之後,希莫尼特進入立陶宛財政部稅務部門工作,最終於 2009 年擔任財政部部長。2012 年,遭遇選舉失敗的立陶宛執政黨下台,希莫尼特也離開財長崗位。

立陶宛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Šimonytė)。   圖:翻攝維基/Rokasdaru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