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國會外交委員會於今年2月批准退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17 1合作」(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並在3月23日提案修法,準備派遣商務代表進駐台灣,規劃於今年在台灣設立辦事處;針對立陶宛「棄中友台」,退出「17 1合作」,分析家表示,立陶宛為歐洲樹立了一個「罕見的榜樣」—面對中國政權日益增長的全球威脅策略,堅定地放棄物質利益。

政治分析家艾格特(Konstantin Eggert)昨天(5日)在《德國之聲》發表一篇評論文章,標題為「立陶宛挑戰中國很具風險,但也很聰明。」(Lithuania's challenge to China is risky, but clever)

文章中指出,眾所皆知「17 1合作」是中國在「一帶一路」中推動大規模基礎建設計畫的工具,立陶宛帶頭拒絕北京接觸,並轉向和台灣建立貿易關係,這對於一個歐盟國家來說是非常大膽的舉動,尤其是在歐盟和中國達成投資協定後,這也和匈牙利等其他友中的中歐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立陶宛向來以自身的跨黨派外交政策為傲,強調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原則性反威權主義的重要性,立陶宛人喜歡稱自己的國家為「前線國家」(front-line state),和普亭總統領導的俄羅斯以及盧卡申科領導的白羅斯對抗。

儘管立陶宛是一個人口不到300萬的國家,但它是挺烏反俄的支持者之一,為烏克蘭的軍事人員提供培訓和醫療服務,以及堅定的政治和外交支持,同時它也是俄羅斯反對派移民的選擇地。

這樣的立場經常引起人們的注意,尤其是在歐盟,很多人都想問:「為什麼一個中等收入的歐盟小國,會這麼直接地挑戰像俄羅斯和中國這樣的巨頭?」

艾格特解釋,答案在於歷史。立陶宛人從歷史中汲取了教訓,尤其是在20世紀,他們和鄰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都是因為史達林而失去獨立的地位,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事:在面對威權政權時,「尊重」是主要的政治籌碼,如果想被尊重,就要站穩腳跟,為犧牲做好準備。

艾格特認為,現在立陶宛的舉動是故意要激怒北京,讓其展開報復,如果北京決定在貿易區域「懲罰」立陶宛,那麼本地出口商可能會從他們以往轉向新市場的經驗中獲益。

該經驗是從普亭對歐盟生產的許多食品實施進口禁令後獲得的,普亭為了報復歐盟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東部戰爭之後決定制裁克里姆林宮,因此反向制裁歐盟食品。

除此之外,艾格特認為立陶宛也是在向盟友美國傳遞訊息,希望他們堅決反對中國政權的立場能引起華盛頓的注意,因爲華盛頓是波羅的海國家最重要的北約盟國,立陶宛人對北約聯盟的堅定支持和其他許多北約成員國形成鮮明對比。

拜登政府現在正在制定應對中國的戰略,在艾格特看來似乎和川普所制定的戰略沒有什麼不同,他認為北約其他盟國遲早要針對中國的挑戰制定自己的態度。

「立陶宛樹立了一個罕見的歐洲榜樣,那就是面對中國政權日益增長的全球威脅策略時,堅定放棄物質利益,藉此和大國叫板,也贏得了華盛頓的注意。立陶宛的政治人物似乎明白,21世紀的跨大西洋團結意味着接受新的全球挑戰。」

立陶宛「棄中友台」,為歐洲樹立了一個「罕見的榜樣」。圖為台灣贈送10萬片口罩時,立陶宛國會議員舉國旗致謝。   圖:翻攝自Gintaras Steponavičius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