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國武漢的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重災區之一的美國採取數項針對中國的報復性舉動,包括:總統川普發動對中國的嚴厲批判行動,並且將此作為其競選連任的選戰主軸;川普以「國際衛生組織」(WHO)過於偏袒北京為由,中斷美國對其金援;共和黨多位議員與州長也發動向中國索賠的訴訟。

當美中兩強對峙,其他國家即使心理對中國隱匿疫情不滿,多數選擇不被捲入華府與北京的角力,唯獨澳洲不然。澳洲莫理森政府上個月底倡議,主張比照武器調查員的授權級別,派獨立監察人員調查中國自疫情以來的作為。包括總理莫理森和澳洲政府官員都說明,此舉目的是要求中國提高透明度,讓各界對於疫情來源與傳播的質疑得到回應,以便防止日後重蹈覆轍,悲劇重演,也對不幸確診與去世的犧牲者與其家人有所交待。

但澳洲政府此舉卻打擊中國的玻璃心,引發中國政府強烈反擊。中國駐澳洲大使成競業甚至在媒體公開嗆聲,將以減少中國觀光客、學生赴澳以及中止進口澳洲牛肉作為懲罰手段。

中國黨營媒體也群起圍攻莫理森,嘲諷他不過是「美國的馬前卒」,還形容澳洲在中國眼裡,不過就像是「黏在鞋底上的嚼過的口香糖,有時不得不找一塊石頭把它給蹭下來」。這是中國向來自大獨霸的反應,仗恃的無非就是中國為澳洲最大商品與農產品出口市場,中國觀光客與學生也是澳洲最大外來客。中國進口的鐵礦石當中,60%是來自澳洲,澳洲的天然氣有45%也是出口到中國,煤礦也不遑多讓,這是北京自視對澳洲的「蘿蔔和棍子」。

如果澳洲對中國的貿易依賴如此深,那莫理森政府又是在玩哪齣劇碼?它是玩真的嗎?又或者背後有著更深層的戰略目標?

從莫理森政府思考的角度加以分析,至少有著三項重要的戰略考量。一是美國的態度,二是中澳關係出現質變,三是澳洲政府希望在國際亂局中塑造新的形象。

首先,川普政府種種因應疫情的作為以及「抗中」的氛圍,讓國際社會彌漫著一股「美國自掃門前雪」或是「華府自顧不暇」的感受。這其實也不是新的現象,因為川普上任以來,向來不信任國際建制,又高倡「美國優先」,要求美國的安全盟邦善盡分享負擔的義務。川普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宣布美國退出「泛太平洋夥伴」(TPP)的貿易協議,逼得澳洲只能和其他TPP原始成員完成沒有美國的「全面性泛太平洋夥伴協議」(CPTPP)。

當美國揚棄多邊體制,在貿易上採取接近雙邊主義和孤立主義的外交路線,又用現實主義來對待其亞太安全盟友時,冷暖自知在心頭的澳洲只能另闢蹊徑,嚐試結合德國、法國等同樣在疫情受創的歐洲大國,打造一個新的國際衛生建制與規範。

其次,中澳關係在過去幾年出現明顯的變化。有鑒於對中國的貿易依賴過深,導致中國對澳洲內部影響力也出現全面性的滲透,甚而干預國內政治與選舉、竊取智慧財產與政府機密,終於讓澳洲內部一股對抗中國「無聲入侵」的聲音逐漸強化。兩年前,前總理藤博任內通過兩項規範外國勢力介入的相關法案,外界咸認是針對中國而來。澳洲也反對中國通訊巨擘華為與中興公司前來投資5G基礎建設。此外,澳洲民意對中國的喜好度也銳減,武漢疫情是讓中國的國際形象雪上加霜。中國外交官批判澳洲的傲慢言行更激化澳洲民意對中國的厭惡。

當然,北京運用經濟、貿易、中客與中生作為報復手段,勢必會給莫理森政府帶來沈重壓力,進而消耗澳洲政府的決心。但先前的美中貿易戰,加上新冠疫情,已經明確驅動中國「紅色供應鏈」的瓦解,包括美國在內許多國家,都採取行動來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甚至要將攸關國家安全、先進科技以及醫療衛生的製造技術遷離中國。對於澳洲而言,這也是終究必須要做的事。

最後,美中兩強的長久角力已是必然趨勢,而且涉及政治、外交、軍事、經貿、科技、衛生等各項層面。華府與北京兩頭大象在房間打架,作為中等國家的澳洲既不想選邊站,又不能漠視疫情的肆虐,亟思打開一條屬自己的路,這也可以用「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或是「中型強權的動能」(middle-power dynamics)來形容。作法則是拉幫結派,串連志同道合的其他中型國家形成戰略聯盟。武漢疫情剛好提供莫理森政府絕佳機會,強化與諸如紐西蘭、新加坡、丹麥、奥地利等國家的合作。發動對中國疫情的國際調查,也有助澳洲與其他國家規劃未來在開發疫苗與預防疫情的合作。

就算莫理森政府有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中國疫情的建議,最終在WHO胎死腹中,只會證實WHO淪為中國附庸的指控,正好給予國際社會另行成立獨立國際衛生組織的契機。老大哥美國自然也樂見小老弟澳洲代為出頭。現階段華府雖然只是參與並未主導,但如果未來真的搞出一番新氣象,美國既省力,又有澳洲這個更具影響力的夥伴協助,何樂而不為?

一場由中國發起的疫情,為國際秩序帶來新的衝擊,卻也催化主要國家尋求更進一步的戰略自主,澳洲起了頭,下一個又是哪個國家?面對新的國際體系質變,在防疫戰役上表現優越、廣獲國際讚揚的台灣,更應該掌握時機,擴大自我的外交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