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擴大,對全球企業供應鏈造成嚴重衝擊,各公司可能會採取多樣化做法。《德國之聲》專欄作家弗朗克·澤林(Frank Sieren)23日表示,肺炎疫情將改變全球商品供應鏈體系,更多的自動化和數位化也導致各生產基地的區別不再那麼重要。

弗朗克·澤林在《德國之聲》專欄指出,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近日表示,武漢肺炎疫情突顯對中國那種「不負責任和不理性的」依賴關係。「在德國,尚未有人如此明確的表態,其原因恐在於,德國經濟的47%基於出口,而法國只有18%。」

澤林指出,這次肺炎疫情確實中斷了全球供應鏈,80%以上的製造企業苦於供應匱乏。物流業面對一大難題:配件無法生產或供應;貨櫃船不能入港。「為能銜接供應鏈,眾多企業被迫轉用昂貴的空運管道,假如它們具備財力。」

他強調,問題在於「對於世界經濟,中國今天比2003年的SARS大流行時期遠為重要」,且全球都擔憂這樣的情況一再發生。《富比士》雜誌寫道,新冠病毒是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的「天鵝之歌」。《富比士》指出,隨著這一病毒而來的,是長達30年的時期終於落幕,危機之後,誰也不會再願倚賴中國。

澤林認為,《富比士》低估了全球企業相互交織所形成的難以撼動性,鞋或衣服等簡單的商品早已轉至亞洲鄰國生產。較為複雜的供應鏈的高科技產品在中國扮演了更重要角色。過去在中國,薪水和環境要求也一直在提高,更多的自動化和數位化也導致各生產基地的區別不再那麼重要。

他認為,這代表人們可以在產品最終也將銷售的地方生產。「因此,特斯拉在德國、華為在法國建廠,供應鏈並不會因此而減少複雜性。」

對於疫情是否會加快這項發展,澤林指出,至少對企業來說,將整個生產集中於一個地區不再有意義。此外,生產商須有的庫存必將增加,這將使產品更貴。「因此,成本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也將因此再次加入遊戲。」

澤林認為,作為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中國在未來幾年的重要性還會增加。或許,中國為歐洲的生產量會減少,但會給中國和亞洲生產更多東西。在電子、汽車製造、機械製造或化工業,「中國領先於大多數國家,因為他們的生產裝置及其供應鏈相對較新,從而十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