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台大台科大、東海大學組成的跨校研究團隊公布其最新發現,該團隊在太陽能轉化為氫能的技術中,加入厚度僅頭髮直徑1/10萬的石墨烯,實驗結果顯示轉換效能比現有技術高20%,此成果日前更登上國際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象徵台灣再生能源研發技術的新突破。

氫能是目前世界各國致力發展的再生能源,由於氫能電池運作後僅產生水,不會排放任何廢氣,因此極具潛力。不過,發展氫能最大的困境在於需要使用大量電力,成本可觀,因此如何有效轉換並且降低生產成本成為科學家關注的關鍵重點。

台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陳俊維,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黃炳照與東海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王迪彥所組成的「新世代能源研究團隊」,在科技部的計劃支持之下,研發出以超薄的原子層材料石墨烯與矽基材料結合的新型光電化學製氫技術,可有效協助太陽光產生乾淨氫能,轉換效能比現有技術高20%,研究成果日前登上國際能源研究頂尖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並被獲選為當期封底。

陳俊維出席記者會說明研究成果時指出,這項研究的原理是利用會吸收太陽光的矽材,增加吸收太陽能的效率,在把這些能量用於分解水,製造出乾淨的氫能。過去有研究發現,矽在電解液中處於不穩定的情形,轉換效率因此不彰,但在這次的研究發現,在矽的表面上鋪上一層厚度僅頭髮直徑1/10萬的原子層材料石墨烯,由於具有抗酸鹼的特性,將有助於維持矽的穩定性,大幅增加轉換效率。

科技部政務次長謝達斌表示,以太陽能取代傳統電解水的方式可避免耗費大量燃料能源。謝達斌也指出,面對全球暖化及石化能源造成污染的問題,新的替代能源是目前全世界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特別是台灣在積極尋求能源多元化的議題下,陳俊維的團隊不僅順應國際綠能趨勢,也與台灣政府力推綠能政策相符,且相當具有商業發展價值。

至於未來的應用與產業化,陳俊維坦言還需一段時間。他說明,利用太陽能製氫的成本遠高於傳統電力的成本,不過隨著科技進步、再生能源被廣泛應用,再生能源的成本可望越來越低,至於這項技術什麼時候能夠正式上路,仍需看技術發展的情形,目前無法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