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卻是強國盜版企業的全部。因此,身為強國駐台宣傳辦事處的韓天娛樂台,破例暫停宣傳「先總統蔣公轉世」……不對,韓導出生時,蔣公尚未駕崩,怎麼轉世?

本魯就追隨韓天娛樂台,暫停討論「先總統蔣公分靈」的神蹟奇事,配合強國的盜版企業,也來報導《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篇吧!

2019年4月22日《新頭殼》報導〈中天使用我們與惡的距離盜版片源 公視這樣發聲明

「由公視製作的當紅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昨日播出大結局,劇中角色包括賈靜雯、吳慷仁和陳妤、林哲熹等都得到了自己『最好的結局』。

但沒想到今日中天新聞竟擷取盜版片源畫面做為新聞資料,有網友表示:『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善與惡,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可惡。』對此中天尚未做出回應,但已將有問題的影片從YOUTUBE上悄悄下架,不過已早有網友備份。……」

撇開韓天娛樂台的貫徹始終,配合祖國來公開宣傳盜版以外;大多數鄉民應該也都有共識,公視這齣旗艦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好看,電視上得以公開播映這種帶著叛逆觀點的戲劇,別說在強國絕不可能,戒嚴時代的台灣也不可能。能有這樣的戲劇,確實是「台灣之光」。

但是社會還要往前進步,就需要有些討厭的烏鴉,例如鍵盤小五郎管大這樣,想盡辦法要在骨頭裡挑雞蛋。《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有什麼不好?結局不好。結局有什麼不好?就是結局太好了,好到一廂情願,好到不近現實與好到落入落套。

戒嚴時代台灣戲劇的兩大禁忌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有限的集數裡,碰觸了許多敏感的社會議題,本來可以帶給觀眾更深刻一點的思考。可惜到了完結篇,還是落入戒嚴時代台灣連續劇的框架。這齣戲因為還在促銷期間,本魯就暫不爆雷劇情,僅就歷史層面探討。

台灣的人口比香港多,還比香港更早實行九年國教,加上國語推行得極嚴厲,照理說台灣的國語電視劇,應該比配音後的港劇更受台灣人喜歡才對。

但經歷過戒嚴時代的鄉民就知道,當年老三台輪播《楚留香》到《天龍八部》的港劇,打到台灣電視圈哭爹喚娘。即使新聞局後來禁止老三台再播港劇,但港劇透過錄影帶的租借,影響力還是遙遙領先台劇(正確一點應說是華劇)。

戒嚴時代台劇為何不如港劇?因為香港當時雖然與台灣一樣,都是外來殖民政權統治,可是香港沒戒嚴,言論很自由,他們拍政策片如〈新紮師兄〉,劇情裡可以直接說警察會貪贓枉法、會霸凌新人、會包庇黑道,甚至有黑社會派來臥底的警察。但就是因為警界有這些惡劣的事,才需要有志青年加入一起改變。

可是台灣拍的政策宣傳片,跟今天中國拍得一模一樣,錢花得更多,卡司也更大,可是劇本卻永遠只能歌功頌德,最後可想而知,即使收視率高,票房不錯,但宣傳效果是零,沒人會笨到看了《黃埔軍魂》《少年十五二十時》之後,就去投筆從戎,陸官與預校還是招不到生。

其實這問題到今天還是一樣,台灣的電視劇與電影,依然不敢碰軍警貪汙、霸凌、與黑道勾結等陰暗面,永遠是青春弱智片。別說香港遙遙領先我們,南韓徹底實行轉型正義後,現在都比我們進步到不知多少了。這一點沒辦法,台灣到今天依然拍不出這種能鼓勵年輕人從軍的戲劇。

港劇挑戰台灣人喜愛的Happy End

《我們與惡的距離》敢於碰觸社會陰暗面,算是突破戒嚴時代戲劇第一禁忌了。但是對於第二禁忌,也就是結尾不迎合觀眾期待,不用大團圓的完美結局收場,這一點《我們與惡的距離》就保守了些。

台灣人比起香港人,真的就是無法接受「結局太殘忍」的戲劇。1982年到1984年這兩年裡,老三台總共播放了《楚留香》到《天龍八部》共8部港劇,造成了全台大轟動。因為是三台輪播,每一台播4個月,輪到的那一台就絕對是收視率第一。

在那港劇稱霸台灣的兩年裡,8齣戲裡唯一吃鱉的,就是台視播出由汪明荃與馮寶寶等十幾位女星主演的《楊門女將》,被華視製作人韋辛製播,魏子雲與周雅芳主演的《小李飛刀》追上。因為觀眾大多知道《楊門女將》就是京戲《楊家將》裡的〈12寡婦征西〉,結局就是楊家的男人都戰死了,最後只好讓12個寡婦帶兵出征。

台視對港劇《楊門女將》的收視率很不滿意,於是大剪特剪。反正女性觀眾那麼喜歡男主角石修,台視乾脆讓《楊門女將》早點結束,不讓觀眾看到石修扮演的丐幫幫主,在劇中究竟是怎麼死的?直接推出另一齣由石修主演洪熙官,董偉演方世玉的港劇《英雄出少年》。

原本港劇是每星期播兩小時,但《楊門女將》最後一集,只播出一小時就草草結束。結尾時僅交代了穆桂英與楊文廣殺死了敵人,然後祭拜楊家諸位死去的男人,卻完全沒交代丐幫幫主怎麼了?

台視修剪成這樣的結局,真的太扯了,石修的女粉絲氣得紛紛打電話抗議。台視沒辦法應付這麼多女粉絲的怒火,只好跟打電話來的粉絲說,九點開始,石修主演的《英雄出少年》就要播出,這齣戲完全以石修為主,你們趕快掛了電話去看。沒想到這麼扯的說法,粉絲竟然也能接受。

雖然《楊門女將》與《英雄出少年》都是石修主演,但在戲裡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這樣粉絲也能接得下去。本魯也是到那時才明白,原來女粉絲根本不是在看戲,只是在看人而已。但也可證明另一件事,台灣觀眾真的不喜歡結局不完美的戲劇,即使是當時最受歡迎的港劇,也不能挑戰這禁忌。

台灣人真的只愛Happy End嗎?

戒嚴時代港劇在老三台輪播的那2年,華視就請韋辛仿製「山寨版港劇」,用來跟正版港劇打對台。後來即使到了1984年,新聞局禁止老三台繼續輪播港劇後,老三台卻依然製作「山寨版港劇」,其中最重要的製作人就是楊佩佩。

楊佩佩因為是在香港讀的大學,所以日後回台灣製作電視劇,在選角時特別喜歡使用港星。像1984年在中視製作《一加一不等於二》中的潘迎紫、1985年在台視製作《笑傲江湖》中的劉雪華、1987年在台視製作《還君明珠》中的劉松仁,塑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角色,也形成當時台灣「山寨版港劇」的風潮。

山寨版港劇一開始只是用香港來的演員,後來也請了香港來的攝影師,以及香港來的服裝設計師。到1988年楊佩佩製作的《八月桂花香》,乾脆把香港的歌王羅文都請來台灣,改用國語主唱主題曲〈塵緣〉,算是羅文的歌唱代表作,辨識度極高。

但是《八月桂花香》在台灣播出後卻叫好不叫座,因為男主角是劉松仁是在演紅了台視的《還君明珠》之後,二度與製作人楊佩佩及蘇明明合作。無奈播出後收視率卻不佳,雖然主題曲〈塵緣〉非常流行,最後是歌比戲紅。

《八月桂花香》一開始,就是男主角劉松仁扮演富可敵國、權傾一時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因為被沈孟生扮演的好友,後來入宮中當上了大太監的董武祺構陷,不但慘遭抄家,現在已經病入膏肓而窘迫潦倒,在意識模糊中想起了少年時代的種種過往,以及那個他曾經深愛的女子,蘇明明飾演的程湘蓮。

這齣山寨版港劇一開始就告訴觀眾,《八月桂花香》的結尾不是大團圓,所以台灣觀眾的接受度很低。如果是像港劇《楚留香》汪明荃演的沈慧珊,或是趙雅芝演的蘇蓉蓉,都是在戲的中段死亡,這樣的死法台灣觀眾還能接受,意思就是好人絕不能在最後一集才死。

劉松仁與蘇明明第一次在台視演《還君明珠》時,編劇在結尾處,已經應台灣觀眾要求,改成了大團圓,收視率果然告捷。但這次劉松仁與蘇明明再度合作的《八月桂花香》,香港編導都堅持,不能再應台灣觀眾要求修改劇本,最後果然就是叫好不叫座。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收尾太完美,收視率也完美呈現,這就是台灣觀眾與香港觀眾的最大差異,但這一點也限制了台灣連續劇的多元發展。台劇想跟港劇或韓劇那樣外銷,是否要繼續遷就台灣觀眾的喜好?永遠只能Happy End?這一點考驗編劇,也考驗我們觀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