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自本月2日強硬回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國兩制」談話後,網路聲量大漲;於是接連著藉由臉書平台回應爭議、講述政績。最新的一篇提到一則因為「習5點」、「4大老」而被「邊緣」掉的新聞,就是從元旦開始每月基本工資從22000漲到23100,每小時基本工資從140元調整為150元。

勞動部預估這次的基本工資月薪調漲將有180.14萬名勞工(本國籍勞工136.34萬名,外籍移工43.8萬名)受惠;時薪調漲則將有45.6萬名本國勞工受惠。可是從元旦到今天,卻沒有太多的討論,為什麼?簡單來說,基本上只有領取的薪資目前是在基本工資水準的勞工才會受到影響,原本就領到基本工資以上的勞工們,對於年年調升的基本工資當然就無感了。

物價上漲「吃掉」薪資漲幅

那什麼才會是有感的?或者那些人感受會特別強烈?首先,如前述領取基本工資的勞工有感;再來,因基本工資調整而跟隨調整的勞健保級距繳費會有感;另外,就是以基本工資聘用外籍看護工的「老」、「病」人家和最低時薪雇請工讀生的小店家。至於真正可能全民有感的,恐怕是隨之而來的物價上漲。

綜合媒體報導,和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多家連鎖餐飲都「正巧」在元旦「調漲」價格,知名連鎖魯肉飯「鬍鬚張」調漲47項產品價格,平均調幅約5%;三商巧福調漲牛肉商品5元,漲幅最高5%;珍煮丹、樺達奶茶、一芳水果茶等手搖飲品調漲5至10元。這些看來零碎的「銅板價」積累起來,就成了不得不在意的生活費用了。

回想2018年莫名發生的「衛生紙之亂」、「電信499之亂」,不都反應民眾在賺不到大錢、因應高物價的狀況下,忽略時間成本、空間需求、囤積效期等因素,節省開支攢小錢的一窩蜂特有社會現象?回過頭來檢視,也是因為這些生活必需品項的費用佔用可支配薪資比例偏高所致。

數字會說話 解「悶」成就「賣菜郎」

依去(2018)年12月11日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1至10月實質總薪資為49083元,創下歷年新高,但實質經常性薪資 38148元,仍不及2001年的38311元;簡單地說,不論你基本工資調漲多少,大部份勞工真正能裝進口袋的「實質月薪」還不及17年前。更不用提17年前一碗滷肉飯多少錢?一份麥當勞多少錢?

這次地方首長選舉,高雄市長韓國瑜以「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贏得選民支持,但兩次辯論明顯看出他的財經政見並不如對手陳其邁的恢宏、具體;再深入剖析,發現韓國瑜贏的重點不在於挖石油、摩天輪,而是在於香腸瀑布和冷飲韓冰的「庶民經濟」,除了「賣菜郎」韓國瑜的特殊語法和庶民用語外,讓民眾在「悶」經濟中發現一個「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出口;也就是說所謂的「發大財」只是小老百姓希望口袋裡可支配的錢可以變多而已。

「數學算法」治國能轉換成選票嗎?

九合一大選過後,民進黨多位黨政高層已經或將要「負責」下台,可是真正了解為什麼會輸嗎?你們知道所謂的「減稅」還是要我把錢掏出口袋嗎?就人性而言,雖然少繳些但心還是痛;你們知道所謂「基本工資調整」與大部份人無關,而負作用卻是要掏出更多的錢才能過日子嗎?蔡總統標示的任內成長15%、25的亮麗數字,真有感動到基層人民嗎?

2018年1月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說只要每年基本工資調漲8%,2024年就能達到3萬元;蔡總統當時表示「基本工資調整必須顧及經濟現實,不能夠硬性執行,施俊吉的說法只是一種數學的算法」。但今天以「減稅」、「基本工資調整」的洋洋灑灑數字來講述政績,不也是一種「數學算法」嗎?以此或能維持網路聲量、在同溫層取暖,但真正回應廣大基層民眾心聲或轉換成2020的支持,恐怕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蔡英文臉書講述政績,提到「減稅」方案。   圖:翻攝蔡英文 Tsai Ing-wen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