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與2018年的兩次地方自治選舉,執政的國民黨民進黨都採取慣用的黨政要員排排站的造勢場面,結果在民粹主義的狂潮下竟都潰不成軍!其實面對民粹主義的狂潮,國民黨並不是第一次;而民進黨及其前身黨外,更是靠著民粹主義打天下。但是這兩個政黨一旦高居廟堂之上,卻都對民粹主義無所措手足,真是令人不勝唏噓!以下就讓我們回顧過去這一段歷史。

進入1970年代美國與日本漸漸擺脫「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的虛構,開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秘密接觸,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岌岌可危。在內政方面,官僚組織人事壅塞,老大當退者不退,新生當進者仍不得進。凡此都削弱國民黨政權統治的正當性。1969年6月,蔣經國升任行政院副院長,負責推動革新工作。

1971年1月《大學雜誌》改組完成。由丘宏達擔任名譽社長,陳少廷任社長,楊國樞為召集人,社務委員包括李鍾桂、關中、孫震、張俊宏、許信良、陳鼓應等57人,多為國民黨少壯黨員。《大學雜誌》打著「希望國民黨進步」的旗號,發表文章報國,蔣經國還推薦黨團幹部,詳加研讀該刊之〈台灣社會力分析〉。

《大學雜誌》的崛起,即是要打破長期以來黨國老人權貴佔權不放的結構,而蔣經國也藉著扶植這些紅衛兵打擊父執輩老人們以鞏固接班的地位。

1972年6月蔣經國晉升行政院長,全權在握的蔣經國,不再需要藉助知識分子來對付政壇上的老人,而開始改採緊縮政策。

《大學雜誌》因此於1973年開始解體,不過青年世代被激起的熱情並沒有因此消褪。這之後《大學雜誌》的組成分子後續發展如下:

(一)新保守主義派:關中、魏鏞、丘宏達、李鍾桂等,有的被當局吸收,有的則納入黨政上層機構。

(二)學院式的自由派:楊國樞、金神保、王文興、張潤書等,參與《聯合報》主辦的《中國論壇》等刊物,其言論表現了學院式的自由主義思想的基本面貌。

(三)本土政治派:張俊宏、許信良,與本土政治人物郭雨新、黃信介、康寧祥結合,創辦《台灣政論》,僅五期被停刊,後再由張俊宏接辦《這一代》。

(四)社會民主派:王拓、王曉波、陳鼓應、王杏慶、高准,參與後來蘇慶黎辦的《夏潮》雜誌,和另一些作家陳映真、王津平,具有共同的社會改革思想傾向。

第一派被吸納進入成為黨國新權貴,成為國民黨妝點門面的工具,但是台灣的世代矛盾、省籍矛盾,並不是少數人妝點門面就能裝作看不見。於是第三、四派因此深入民間社會、厚結群眾、為民喉舌。這些人因深入民間,接地氣,所以深知民間疾苦,結果帶動起一波波參政浪潮,最著名的就是1977年的五合一選舉。蔣經國這個老謀深算的特務頭子,依舊擋不住這股民粹浪潮,中壢事件的結果,就連國民黨最後的王牌──作票也失靈了,所以選舉結果黨外獲取空前的勝利,其中高票當選桃園縣長的許信良以及高票當選台灣省議員的張俊宏,皆是蔣經國當年培養的紅衛兵。從此台灣進入民粹狂飆期,終於將台灣快速推向民主化。

張文隆/台灣史研究者,著作包括《前進D.C.》、《郭雨新評傳》、《刺蔣:鄭自才回憶錄》等,「教育轉型正義聯盟」發起人

延伸閱讀:

盼盡速處理爭議戰場!綠委:要趕快把選票找回來

不干我的事!柯P笑談吳音寧:故事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