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瓦多斷交事件,再度讓台灣人民對中國無所不用其極的外交打壓憤慨感升高。但從台灣總統蔡英文的回應,以及美國川普政府第一時間的表態,顯示此一事件已經跳脫兩岸關係層面,上綱到美、中兩強在拉美地區的權力競爭。

蔡英文話說得很白,「中國正以加深對台灣的壓力,以凸顯對區域的影響力,現在的兩岸問題不再是兩岸之間的問題,更已是區域問題」。美國國務院隔天的新聞稿立即警告薩國,華府要重新審視美、薩關係。這代表至少兩項訊息,一是美國終於嚴肅意識到中國在其後花園「軟土深耕」的成果,已經威脅其戰略利益。二是台灣終於成功說服華府,在中美洲邦交國戰役之中,站出來達對北京的不滿。

為了避免斷交連鎖效應發生,台灣將美國拉進這場戰役,至少有了護身符。只不過美國出手的效果究竟如,恐怕還有待觀察。

幾個結構性的因素造成中國在美國後院成功地「侵門踏戶」。其一當然是美國不夠重視拉美。拉美不像中東或朝鮮半島,有潛在軍事衝突可能,進而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明顯而立即的威脅,比較多的是不夠民主與販毒事件。其二是美國境內有大量拉美移民,即使有些國家反美,華府仍具有一定程度影響力。其三則是北京近十年來積極將觸角進拉美,已經逐步改變美、中兩強在拉美的政治、經濟、甚至安全動態。其四是美國近十年來的拉美外交始終排不上全球戰略的優先順序,歐巴馬過分重視「重返亞洲」,除了改善和古巴關係,幾近一事無成。川普競選期間就對墨西哥等拉丁裔移民很不友善,上任後揚言要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他更缺席今年四月美國與拉美國家的高峰會。種種因素都讓北京擁有更多可乘之機。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為了個別國家利益,有的迫不急待就選邊站。

但其實第三個原因最是重要。2008年中國發布對拉美地區的外交白皮書,目標就是要促進尊重與信任、深化合作與夥伴,以及營造雙贏。在諸如農業、基礎建設、能源、金融觀光和科技等領域,全面性地推動政治、國會、外交、媒體、地方、企業甚至軍事各層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中國提供高額且幾近沒有附帶條件的紓困貸款,給遭受當時全球金融海嘯打擊的國家如阿根廷、巴西等,藉此也陸續和前述兩國以及墨西哥、委內瑞拉等國家簽訂戰略夥伴協議。

中國更透過成立拉美區域組織的模式,用類似「綁樁」的手法進行拉攏。這些組織包括南美國家聯盟、玻利維亞美洲連線拉美,以及由巴西和委內瑞拉主導的加勒比海社群等,來制衡由美國主導多年的美洲國家組織和美洲發展銀行。

習近平接掌政權後的前三年,就三度造訪拉美,宣示要於2015年到2019年之間,達成與拉美國家5千億美金的貿易額以及2千5百億美金的投資。2017年,中國與拉美加勒比海國家的貿易總額已達到2千4百億美金。中國給予拉美國家的總貸款金額甚至比「世界銀行」與「中美洲洲際開發銀行」的總額還多。

中國的「軟實力」外交當然帶有「硬實力」外交的終極目的,也就是要逐步在拉美設立軍事戰略據點。北京採取兩種途徑,先是提供拉美國家較低階的軍售,接著出售戰機、雷達、空對空飛彈等較複雜的軍備,委內瑞拉、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都是受惠者。既然出售武器,軍事訓練、演習與合作就是下一步。2015年,北京和阿根廷克麗斯緹娜政府簽署協議,除了共同建造輕型海軍快艇,還計劃在阿國境內建立衛星太空站。後者於今年三月正式開始運作,引發美國國防部緊張,也立即在鄰近設立緊急因變中心。現今阿國的馬克尼政府雖然較親美,但面對過度依賴中國的現實,也無法做出太大的政策改變。

中國擴張軍事權力企圖,眾人皆知,但多數仍聚焦在南海、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其實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著著興建港口、機場、海底電纜、鐵公路等基礎設施,目的就是要搶佔未來軍事掌控權。
由此觀之,北京近兩年多來,對台灣進行邦交掠奪戰,除了有兩岸因素,希望迫使蔡英文接受其「一中原則」,更大的戰略目標是擴張其在拉美的勢力版圖。過去美國政府不太在乎,台灣屢屢提醒華府,後者也是老神在在。如今北京拿下巴拿馬、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如果再掠取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和瓜地馬拉等台灣的中美洲邦交國,將構成對美國嚴重的戰略挑戰。

川普政府開始反制中國在其後院的進逼,是遲來的行動。台灣為了防堵斷交的「骨牌效應」,也必須將美國拉進戰場。這是一場艱辛的戰役,但比起孤軍奮戰,至少還有美國老大哥的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