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美合作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將取代福衛三號工作,發射排程可能延至年底或明年,升空後服役時間為5年,且為了避免成為太空垃圾福衛七號設計時,也有考量「返回機制」。

有「太空最準確溫度計」之稱的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福衛三號)自2006年4月15日發射迄今超過12年,已收集全球大氣與電離層資料,總數超過1000萬筆,未來將由福衛七號取代,福衛七號可密集提供中、低緯度電離層觀測資料。

福衛七號計畫為台美大型國際合作案,是福衛三號的後續計畫,主要負責掩星氣象觀測任務,由科技部轄管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共同執行,原本預計部署12顆任務衛星及1顆自主衛星獵風者號,分兩次發射,但去年10月美方因經費問題,雙方協議取消第二組6顆任務衛星發射計畫。

福衛七號繞行地球一周時間約97分鐘,台灣含人事成本出資新台幣32億元的第一組6顆衛星任務軌道為高度550公里,傾角24度,主要負責中低緯度觀測,包括台灣等區域性資料。美國政府跟SpaceX簽署商業合約,將以新型獵鷹重型運載火箭載福七升空,服役時間為升空後5年。

這次福衛七號裝設美方提供的3個任務酬載,包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無線電訊號接收器(TriG GNSSRadio occultation System,TGRS)、離子速度儀(Ion Velocity Meter,IVM)、跟無線電射頻信標儀(Radio Frequency Beacon,RFB)。

其中,TGRS可接受美國GPS及俄國的GLONA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訊號,藉由訊號通過大氣層時產生的折射來計算出大氣層氣壓、溫度、和濕度的垂直剖面圖。IVM則可用來量測電離層的離子密度、速度與溫度;RFB則可量測電離層閃爍,進而分析得到電離層異常區的分佈。

福衛七號將納入中央氣象局數值預報系統,提升國內氣象預報準確度及劇烈天氣預測準確度,每天平均可提供4000點大氣資料,對於天氣預報、氣候觀測、太空天氣監控有很大助益。

福衛七號原本預計今年7、8月升空,不過,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說,獵鷹重型火箭是SpaceX公司最新研發製造的火箭,為了要讓發射完美,需要要花更多時間進行嚴謹的檢驗測試,因此,福衛七號發射排程可能延至年底甚至明年,至於確切時間點,由於SpaceX是跟美國空軍簽約,不需跟太空中心報告進度,他們只能透過美方掌握最新消息,目前都還沒有確切時間點。

值得一提的是,福衛七號衛星設計時,也有考慮「返回機制」,未來福衛七號任何一顆衛星到達壽命使用年限時,都會啟動返回機制在大氣層燒毀,以避免人造衛星退休後,滯留在太空成為太空垃圾造成問題。

至於由台灣自主製造的衛星獵風者號,後續會找美國、法國、印度等各國廠商協助發射升空,將編列5.4億元經費,預計2020年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