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築港設驛110周年,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特別舉辦「19-20世紀亞洲港灣城市的興起國際論壇」,串起鳳山縣舊城歷史與高雄港開始築港的歷史塲域,讓民眾能夠重返歷史現場,找回消失的港灣城市歷史發展軸線。 

築港設驛論壇定4、5日兩天在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6倉庫、B10倉庫及共創基地舉行,論壇將歷史現場從鳳山縣舊城歷史延伸到110年前縱貫鐵路通車、高雄港開始築港的歷史場域中,讓兩個歷史場域的人與點點滴滴,重新回到民眾的歷史記憶中。 

高雄市副市長史哲指出,重建百年前歷史塲景,硬體上捨棄純建築修復而朝向空間改造的再造歷史現場,更重要的是輔以高雄完成行政法人組織改造博物館論述能力,論壇於焉誕生,高雄港不再只是台灣的歷史現場,而是首次放進國際脈絡。 

史博館表示,1908年縱貫鐵路開通,從基隆出發的火車,首度可以貫穿台灣西部走廊,最後抵達新落成的「打狗驛」,1920年打狗更名為高雄。打狗驛的一旁,「築港」的現代化工程正清淤積,把打狗港建設成現代化的港灣,新市區落成,就是大家熟知的「哈瑪星」。

 高雄市政府2016年,爭取「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以哈瑪星為主場域的「興濱計畫」,將一棟棟老建築修復、保存,並讓哨船頭打狗英國領事館前的1870年代碼頭重現。 

論壇並從1826年落成的左營鳳山縣舊城,是目前台灣少數保存完整的清代古城,經歷了台灣歷史的起起落落,也是高雄市另一個再造歷史現場「見城計畫」的場域。清代建立的城,日人為了要在左營興建軍港,把城內居民趕出去,戰後大批軍眷就在此「以古蹟為家」,漂流與落定,同樣是百年歷史長流的一個場景。 

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在城區內興建「見城館」,透過模型、光雕、AR、VR,就是要利用新科技讓民眾與歷史對話。 

築港建過程中,有兩位被遺忘的靈魂人物,來自東京的水泥大亨淺野總一郎,及在高雄靠著建鐵路、修港灣現代工程起家的古賀三千人,2人思考著如何將打狗驛旁的淺水港灣,歷經4年,填築成一個現代化的新市區 - 哈瑪星。 

日人稱淺野總一郎為「九轉十起」,也就是屢敗屢戰,他跌倒九次,第十次也要站起來,直到明治維新後,他成功捉住新式產業的發展,成為日本水泥大亨,來台後大量購買港灣旁土地,尤其鍾情高雄,並向台灣總督府要求在高雄港灣填海造陸,總督府直到1908年才點頭,成為今日的哈瑪星。而這個經驗,更讓他帶回日本,成功填築東京灣,成為今日東京、橫濱間的京濱工業地帶。 

淺野總一郎並發現壽山地質適合製造水泥,1917年在壽山腳下設立高雄廠,戰後成為台灣水泥。至於在日本的淺野水泥,戰後與其他公司合併,成為太平洋水泥(太平洋セメント)。 

史博館說,如果市民完全不認識百年前的淺野總一郎、古賀三千人、拯救了高雄鳳梨事業的佐佐木紀綱、開設山形屋書店的山田耕作,再多老建築的修復,也只是個沒有靈魂的美麗軀體,與土地永遠無法連結。 

高雄港當年就如同世界各地新興的港灣城市一樣,充滿著無限可能與希望,是冒險家的樂園,傳奇人物先後崛起隕落的故事,從1850年的美國商人在哨船頭偷偷蓋倉庫,到1863年開港後傳教士、商人、外交官陸續前來,1895年日人領台後,打造哈瑪星及高雄市,都是港灣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

 

淺野總一郎塑像。   圖: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

日本太平洋水泥株式會社,右上角可看到與淺野水泥相同的標誌。   圖: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

哨船頭剪綵照片。   圖: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