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長林佳龍今(7)日表示,30年來台灣已蛻變出自己的主體性,不可能孤立於國際社會,下階段需要思考的是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以及「兩岸互為主體性」的方向。

已成立達30年的台研會在3月份舉行三場系列論壇,在今天第一場研討會「台灣社會的主體性-從政治、歷史、文化、族群到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中,應邀出席者包括台中市長林佳龍、文化部長鄭麗君、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和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所長張隆志,該研討會由台研會創辦人黃煌雄主持。

林佳龍在會中表示,台灣主體性的定義呈現在認同、結構和公共政策共三個層面互相影響,而過去30年來對於台灣人在意識發展上很重要,在政治部份,總統直選達成某種程度的社群想像和國家認同;而包括憲政體制、地方自治和直接民主,也建立了性質獨特、台灣人共同的遊戲規則和規範。

林佳龍進一步指出,透過公民參與,台灣人決定彼此的權利義務關係,從公民權利到政治權利到社會權利,例如全民健保、年金、長照和托育等,台灣人之間的關係已經緊密到跨越這個島。台灣既然已經蛻變出自己的主體性,就不可能孤立於國際社會,因此,下一階段的課題就是跟中國的關係。

他舉例,台灣民主化課題,從前總統李登輝提出的兩國論、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到馬英九的一中各表、總統蔡英文對維持現狀的解釋,還有人提出兩岸一家親等,兩岸互為主體性是否有可能?如何在文明發展新階段處理好這個關係,如何和中國建構關係,就好比兩性、家人或鄰國關係,既非宰制也不是孤立,「兩岸互為主體性」應該可以做為下一階段台灣發展的思考。

台中市長林佳龍今(7)天表示,30年來台灣已蛻變出自己的主體性,不可能孤立於國際社會。   圖:謝莉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