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地球著迷,鑽研「比登天還難」的地球深部研究,成大地球科學系副教授龔慧貞榮獲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地質學術組織之一美國礦物學會(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MSA)會士,在全世界11位獲獎者中,龔慧貞是唯一台灣學者,更是歷年來首位亞洲地區獲得殊榮的女性科學家。

長年活躍於高壓礦物物理學術研究領域的龔慧貞,擁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博士,原服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UNY-Stony Brook),2005年被延聘至成大任教。她的研究主要以地球內部礦物物理性質在高溫高壓下的測量,研究的工具包括大體積壓力機及鑽石高壓砧。因其所測量物理性質的彈性係數是解碼地震波數據的重要依據,所發表論文經常被引用。

美國礦物學會(MSA)是全球最具影響的地質學術組織之一,創立於1919年,1984年開始設立會士,每年從全球從事礦物學、結晶學、地球化學和岩石學等領域的科學家中遴選會士,每年不超過會員人數0.5%,表揚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

龔慧貞接獲入選會士後,不敢置信,笑說「是在開玩笑嗎?」。她說做研究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遇到一個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對自己來說也不斷有新的學習」。龔慧貞的地球深部的研究,其實「比登天還難」,因為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項儀器可以把偵測儀器送入地底下超過12公里,而要到達真正的地心,還需要6400公里。

龔慧貞表示,研究的領域就是探討「地球,到底是由什麼物質所組成,目前對地球最直接的觀察是透過地震波。」她以地震波的數據,以實驗的方法詮釋地球的化學成份與地球內部的物理狀態,解析地球。

龔慧貞踏入地球科學領域,完全是誤打誤撞。高中時,她對天文產生興趣,直到進入地球科學系才發現自己搞錯了,原來想研究天文應該進入物理系;選錯志願的龔慧貞,直到大四才因為研究地球深部結構的奧妙,進而著迷於地球。碩士畢業後,她進入工研院工作,加入中研院地科所高壓實驗室,並獲師長推薦前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進修,畢業後一直活躍於高壓礦物物理學術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