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以前我是看不起身障者,覺得他們沒有生產力」新北市慈惠庇護工場場長洪家明說,但真正接觸、相處了,才發現他們是可以被教會的,而且他們樂於學習。

洪家明有著精彩的人生故事,雲林水林人,在他求學的年代,大多的同學國中畢業後,一定會離鄉去城市工作。他也與三位同學相約到台北去學修理汽車。父親給他二百元,但坐車就花了62元。第一天上工中午休息,「汽車修理廠的師傅就叫我陪打樸克牌,我又不會,一天後就決定離開,再南下高雄找親戚投靠。也順利在汽車修理廠工作,但老師傅對我們這種菜鳥學徒犯錯也是動手動腳找麻煩,待了一星期再離開往嘉義轉學印刷。」

洪家明學了三年四個月的印刷技術,但退伍後,卻先開羊肉店、賣過棉被。半年後,交往的女友家長責令他一定要有正常的工作,所以洪家明就進秋雨印刷工作。六年六天後,他自行在台北創業,做印刷也做資源回收。洪家明說,剛創業很拼命,印刷機幾乎是24小時不停的,卻遭鄰居檢舉噪音擾人,被環保局斷水斷電,只能移居到新北市。

這時有個機緣,標到新北市印刷類的庇護工場業務,但前提是要雇用五十位身障者(庇護性員工)。董事長一開始就引進二十位身障者員工,要他們跟著洪家明跑業務,「我整個傻眼,覺得被騙。身障者怎可能跑業務?前三個月根本沒有業績。只能靠自己勤跑業務,接單後再發包給其他廠商印製。」

洪家明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靈機一動,將五十位身障者評估功能後分工,每一人只要做一個自己有把握的動作,串起來就是一條生產線,從零到有,一本書就印製出來了。業績有了,名聲也有,甚至成為觀光工場,吸引很多人來參觀。「我安排委託業務的學校學生們來參觀,讓他們知道他們讀的課本,都是這些大哥哥大姐姐做出來的,我開始覺得這件事有意義了,決定全心投入。」

洪家明說,現在他的觀念改了,身障者也是人,也是一個生命,全台灣有一百四十多萬位身障者(有領身障手冊),給他們工作才是真正幫到他們。

「唉,當年做印刷,時機正好,一星期七天有六天在酒店談生意、交稿件,賺多也花多,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做庇護工場錢賺不多,但至少心安理得。」洪家明表示,在這裡訓練到好的員工,就替他們轉介到外面職場,可以賺更多錢,創造更多價值,也替社會解決問題。

庇護工場是吃力不討好工作,但如果要混,也可以輕鬆做,「我的個性是要做就做好,照顧庇護性員工要付出的精力要加倍的多」洪家明強調,這幾年他體會到「放對地方,每個人都是人才」。

洪家明最後表示,做庇護工場是良心事業,做得好,五十個家庭的問題就解決了,「我無怨無悔,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