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任內積極在亞太地區建立的戰略新架構,目的除了透過經貿的連結與打破貿易障礙,深化美國與環太平洋地區國家的關係,更重要的還有安全的長遠考量。亦即,面對區域霸權如中國的強勢崛起對亞太政、經、安全造成的衝擊,美國經由TPP的建構,亦可有效制衡中國與日俱增的影響力。也由於TPP屬於高門檻的貿易協定,因此,從協商到簽署的過程,美國發揮其力量,促成這項難度頗高的協議簽訂,包括將經濟實力尚未完全符合貿易規範、卻極具潛力的越南拉進來。

遺憾的是,在競選期間就高喊當選將退出TPP的川普,果真上任之後實現承諾,宣佈美國退出TPP,頓時讓TPP失去重心,前景堪憂、恐胎死腹中。所幸對於催生TPP同樣不遺餘力的日本首相安倍,持續努力說服其他十一個國家,必須珍惜此項得來不易的成果。這十一個國家的貿易代表上個月在日本協商,同意儘快於11月完成各自國會的批准。此舉意味給川普一個重新邀請回頭是岸的訊息,又或者川普仍執迷不誤,那至少這十一個TPP成員國也能彼此貿易互惠。

要促成TPP-11不解體不是項容易的工程。缺少美國的TPP讓原本同意開放市場的若干國家萌生不同想法。例如越南即提出新要求,希望凍結原本提高勞工權益與智慧財產權標準的承諾。但在日本的努力下,這十一個TPP成員國同意將新的要求減至最少。

TPP-11之所以峰迴路轉,除了安倍的努力,當然還有成員國領袖的盤算。因為根據「國立東京政策研究院」的評估報告,美國退出TPP對其他會員國的衝擊,未如原先預期來得嚴重。例如,越南原本預期加入美國主導的TPP可以在2030年前增加30%的出口,但如今即使沒有美國的加入,越南的紡織品業仍然預期可以在與其他會員國的貿易關稅減免之後獲利。同樣地,馬來西亞的國內生產總值也預計可以成長20%,汶萊可以將過去過度依賴石油的經濟模式轉化成生化與農業產業。而少了美國的競爭,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的牛肉和乳製品更有擴大市場的機會。是以,經過過去幾個月來的重新思考,TPP-11正走向「沒有美國」的新軌道。

對台灣而言,原本的目標是在第一輪TPP完成後,爭取參與第二輪TPP談判的機會。難度當然很高,因為除了台灣必須做出符合TPP高標準市場開放的結構改革後,還必須獲得每一個TPP成員國的同意才能加入,但最後的障礙還有中國的阻撓。如今沒有美國的TPP-11已幾近成型,無論如何,對面對國際困境的台灣而言,都沒有放棄的空間,因為原來的挑戰都還在。

沒有美國的力挺,TPP-11國家面對北京的壓力更大,但這並不代表台灣就應該自我放棄,反而台灣應該善用TPP-11國家對中國強力推動「一帶一路」的憂慮和不安,一方面展現爭取參加TPP的決心,二方面即使無法成功達陣,至少也可以帶動台灣產業的轉型與結構性改革,對於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也有所助益。尤有甚者,此一政策性的宣示也可以結合現階段台灣主打的新南向政策,作為台灣整體對外經貿外交的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