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學會和多位學者召開記者會,支持高中國文課綱大幅調整,降低文言文比例,增選台灣詩文的比例。賴和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陳萬益呼籲,國文課程要「多開幾扇窗,讓新鮮空氣進來!」讓孩子從生存土地的經驗中出發,閱讀時才會有感覺。

高中國文課綱是否要調降文言文比例,以及選哪些文章,在教育部課審會委員爭議不休;支持與反對降低文言言比例的學者甚至形成了拉鋸戰,包括學生代表在內的多位委員提案將普通高中國文文言文比例從現行45%~55%,調降為以30%為上限。但也有教改論壇等教育團體認為會影響下一代語文能力,不贊同要作調整,並質疑主張調降的學者背後有意識形態。

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詩人向陽(本名林淇瀁)指出,台灣學生在國際PISA測驗(國際學生能力評量)中,閱讀表現較落後,國際排名比數學、科學等科落後。「國語讀了十幾年,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關鍵應該是跟國文科的選文有關,文言文比例太高,加上文化基本教材,高中生大 概有七成五的時間都在學文言文,對學生、家長都是沉重負擔,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的國文補習班。

向陽認為, 國文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會寫自傳、求職信,網路與朋友溝通時可以寫出一篇很有邏輯的短文。 賴和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陳萬益表示,台灣的國文教育太強調「讀」,忽略了聽與說,不重視人與人溝通的方法,而的「寫」部分,也不著重的邏輯訓練。 長期僵化的語文教育理念,要求孩子去記誦中國五千年文學作家的生平和風格,把孩子的想像力、學習興趣扼殺。

向陽指出,「文言文比例是否調降?」課審會還沒有定論,但媒體又把焦點放在多選了哪幾篇台灣詩文,傳遞對台灣文學的刻板印象。

今天與會的學者除了向陽、陳萬益外,還有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黃美娥,他們支持大幅度調整課綱並強調是站在台灣文學界的立場,而非站在意識型態或是支持官方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