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聯立委周倪安今(11)日召開「漲學費無理,吳思華下台」記者會,痛批新任教育部長吳思華調漲學費其實是劫貧濟富,且與台灣培育人力資本及兩公約的精神背道而馳,呼籲吳思華懸崖勒馬,如果執意要漲學費就下台,更諷刺「部長下台也沒有再多一個,如果不適任就是要下台」。

周倪安在記者會上也請台聯市議員參選人陳嘉霖、英國赫特福大學財金會計系副教授李奕德、法國里昂第二大學碩士陳以禮及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生林奕志,一同探討學費調漲所可能衍生的問題,教育部則由教育部高教司科長李惠敏出面回應。

周倪安表示,近年來平均有34.6萬名大專院校學生申請就學貸款,四年下來每名私立大學生可能負債逾50萬,「高學費低收入」只會讓青年陷入惡性循環;而兩公約已具有國內法效力,在其《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三條中規定,「高等教育應根據能力以一切適當方法,特別應逐漸採行免費教育制度,使人人有平等接受機會」。

李奕德表示,英國在幾年前調漲高等教育學費,學生因此需負擔高額就學貸款,導致許多學生無法依據其能力與專長,而必須以「畢業後的收入」做為選擇科系的考量,商學院因而擠破頭,也讓一所蘇格蘭大學的數學系因而關門。

李奕德指出,英國的銀行將學生貸款證券化賣給民眾,由於剛畢業的學生工作不穩定,導致銀行的資金流通出問題,「這不只是很好的文學家變成在念市場學,而會影響到整個社會」,而教育部在各國皆有辦事處有文化組,但官員與當地台灣教授互動卻很少,只找外國教授辦台灣文化的推廣活動,希望教育部請他們研究英國各大學走上這條路的副作用。

陳嘉霖表示,歐洲很多國家的大學都免學費,如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不但免學費,還補貼學生書籍費、交通費、實習費,丹麥的大學除了免費更是提供18歲以上大學生每個月一萬多元的生活津貼。陳嘉霖也說,北歐國家這麼做並非因為他們有源源不絕的財源,而是他們有一個概念,認為國家的競爭力來自投資人力資本,而結果是北歐勞工每1小時的經濟產量可抵台灣2至4小時。

陳嘉霖指出,調漲學費與台灣亟需培育人力資本的需求背道而馳,呼籲吳思華多看看各國的做法,「不要跟滿腦子和馬英九一樣只想要自由化、市場化」。

林奕志表示,吳思華以企業、國家、學生都應該要負擔高教費用作為調漲學費的理由。但吳只說要向學生調漲學費,卻沒有提到國家要如何撥補,如何向企業爭取經費,這其實就是欺負弱勢。他也指出,台灣這幾年GDP上升30幾%,物價不斷上漲,薪資卻上漲不到1%;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沒有回到勞工階級身上,卻要從他們身上收取更多學費,這實際上就是剝削,呼籲吳雖然沒辦法調整稅制,但可以不要成為幫兇。

陳以禮表示,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監督跟制衡,而吳思華擔任校長時不但沒開放學生參與權,決策也沒受到任何監督制衡,只是從「一個造假的部長換成一個沒有民主思想的部長」。

陳以禮也痛批,「吳思華常說哈佛學費多高,那跟台灣的國情根本不一樣。」而連勝文的廣告,「大家可以算一下,『小確幸生活』至少要四萬五,大學生要多少年才領得到?

對於前述質疑,李惠敏回應,去年有接受3所學校的申請,當時審查沒過,所以沒有調漲;而今年也只同意8所學校調整,調幅很低,大概在1.37%到2.06%之間,在審查時會注重學校的資訊公開和辦學績效、助學措施,會從整個體制面去改變,未來規劃則會往財務公開和弱勢就學兩塊努力。

林奕志反批,現在教育部的政策上,「大學與研究所學費是脫鉤的」,今年政大研究所學雜費漲5%、學分費漲10%,但教育部的立場是現行法律中研究所是尊重大學自主的,教育部明顯是跟學校說「你就從研究生身上挖經費,大學部我就假裝管一下」林進一步質問,「如果明年所有研究所都漲100% 教育部也說我不管嗎,學生讀不起研究所也沒關係嗎? 」

李惠敏則回應,現行法律對於研究所學費並沒有限制,學生可以辦理就學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