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貓熊雖然是胎盤類動物,卻和有袋類動物的寶寶(如無尾熊、袋鼠、負鼠)一樣,都是早產兒,尚未發育完全時便出生,因此,可愛的圓仔才需要保育員的萬般呵護。

當前熱搜:民進黨譴責林國成爆粗辱總統 要求道歉並保留法律追訴權

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有袋類動物如無尾熊寶寶出生後,會自行從媽媽的產道爬到腹部的育兒袋;而無尾熊的育兒袋很特別,一般如大家所熟知的袋鼠是袋口朝上,但無尾熊的育兒袋口是向下朝後的,因此,無尾熊寶寶在進入媽媽的育兒袋後,會在2個乳頭間選1個,接著,一直緊緊的巴住,靠著乳頭周圍的肌肉收縮來喝母乳,等到長大後,才能開始自主的吸吮乳汁。

動物園說,有袋類動物因為胎盤構造比較原始,僅能提供給寶寶早期發育所需的營養,因此懷孕期很短,例如無尾熊寶寶的懷孕期約35天;而胎盤類動物因為沒有育兒袋,通常寶寶會一直待在媽媽的子宮裡,待發育完全後才出生,如人類的寶寶;但許多熊科動物為適應生活環境的變遷(如冬天),胎兒會提早出生,才可以在寒冬前,食物充沛、氣候適當,有豐富的資源時成長,大貓熊也是如此,但因其具有完整的胎盤構造,寶寶待在媽媽體內發育的懷孕期較無尾熊長了許多,平均約為137.6天。

保育員指出,大貓熊的寶寶出生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必須依賴媽媽的協助,才能喝到母乳以獲得養分;因此,「圓仔」從出生開始,直到重返媽媽「圓圓」的懷抱後,保育員都一直密切注意牠是否有喝到「圓圓」的母乳;有時候,「圓仔」一頭栽進媽媽懷裡,保育員會貼近籠子仔細的聽聽是否有吸吮聲,確認「圓仔」有獲得足夠的營養,而且因為「圓圓」具有5個乳頭,保育員還要確認「圓仔」有平均的吸到每1個,以免「圓圓」會因為部分乳頭脹奶而感到不舒服。

本文影片連結為介紹無尾熊寶寶及貓熊寶寶還有圓仔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