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航探勘南海海域的海洋科學研究船「海研五號」,在海上探勘19天返抵後,今(13)日發表探勘成果,指東沙南方海域蘊藏「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海研五號同時發現,南海海面具有強大的吸收二氧化碳能力。

對擁有天然資源並不豐富,尤其傳統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更匱乏,且大約有97%以上的能源需求必須仰賴進口的台灣而言,無異是項好消息。

主持海上探勘計畫的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許樹坤表示,經過反射震測及底拖底質剖面資料分析,證實海底仿擬反射界面存在,說明東沙南方海域有蘊藏可燃冰。

由於當地有大規模的海底山崩發生,許樹坤指出,部分天然氣可能已經溢出,到底還有多少封存量仍待進一步調查。

「可燃冰」外觀像冰,含有密度很高的甲烷,外面包覆了水分子。在標準狀態下,1 立方公尺的天然氣水合物,約可分解出0.8 立方公尺的水及約164 立方公尺的天然氣。

日本政府日前表示,已成功鑽探到有「可燃冰」之稱的甲烷水合物,並首度從中提取出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可能為資源缺乏的日本開拓源源不絕的資源。

許樹坤並表示,從海研五號搭載的海氣二氧化碳分壓自動偵測系統,及漂浮式顆粒有機碳收集器資料顯示,在正常的天候下,南海海面每天可吸收26萬噸的大氣二氧化碳,約是台灣每天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5%。

令人驚訝的是,在惡劣天候下,南海海面吸收大氣二氧化碳量更強,提高為9倍,達到台灣日排碳量的328%。

許樹坤解釋,分子移動是從壓力大的地方移往壓力低的地方,根據在東沙海域的觀測,天氣不好的時候二氧化碳往下沉的量特別大,再加上東沙海域浮游植物豐富,進入海裡的二氧化碳被浮游植物吸收,植物死亡之後沉入海底,這些碳跟著被固定帶往海底。

海研五號具有操控深海無人探測器的功能,這次以最具地質能源和生物資源潛力的南海北部為探勘海域,許樹坤希望這是台灣航向國際深化海洋科技實力的開始。

海研五號是台灣第一艘具有遠洋探測能力的2700噸級海洋科學研究船,2月18日由台南安平港首航出發,歷經19天的海上探勘,3月8日返回高雄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