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地球公民基金會召開記者會,直指政府造林政策錯誤,給予民眾造林補貼,卻造成「砍大樹,種小樹」的荒謬現象,不僅對環境保護無益,更可能是土石災害的幫凶。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呼籲政府應釐清造林目的,依據自然條件區分為「經濟林」和「保育林」,讓保育林透過自然演替的方式復育,不需人工造林,大自然會有最適合安排。

為了凸顯人工造林的政策錯誤,地球公民基金會特別選在「植樹節」的今天召開記者會,請到在嘉義縣中埔鄉進行自然復育的地主曹榮旭分享他的經驗,讓大眾了解自然復育才是適合生態的造林方式,也呼籲政府取消原有的人工造林政策,改以「禁伐補償」的方式讓森林休養生息。

曹榮旭表示,自己家裡一直都是種植檳榔,檳榔雖然養活全家,但他20多年前由於經營牧場,因此成為轉型自然復育的契機,他想到以前後山森林的豐富生態,因此採用自然復育的方式,並沒有砍伐原有的檳榔樹,只是讓大自然自己去演替,結果不到10年,檳榔園已經成為一片充滿各種草木的次生林。

曹榮旭自豪的說,他的生態園區佔地8公頃,裡頭有上百種樹木、34種鳥類,其餘兩棲類、爬蟲類、昆蟲等物種更是難以估算。他不只不會心疼,還跟附近鄰居說,「這片森林將會成為村子裡的珍寶,可以成為社區營造的重點」現在也有不少人開始仿效他購買土地自然復育。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靜宜大學生態人文系教授楊國禎解釋,天然森林的演替機制主要藉由風與動物幫助種子傳播,一開始快速佔據的是草本植物,隨後嗜光、成長快速的樹木會形成次生林,再來多年生、耐陰的植物會慢慢取代次生林,形成穩定的森林社會,「只要給自然時間,森林就會自己回來」。

李根政指出,林務局的造林政策長期遭到環保團體批評,無論是1965年至1977年的「林相變更」、1983年至1989年的「林相改良」、1996年至2004年的「全民造林」,一直到2008年至今的「獎勵造林」,都不是為了國土保安與生態保育,而是「經濟造林」。

李根政進一步表示,這些經濟造林的民眾將檳榔樹砍掉,連同原本的一些原生、次生林木也一併移除,種植一些並非當地原生的樹種,然後再向林務局請領補助,不斷重複「開山,砍大樹賣錢,種小樹苗領補助」的循環,不僅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也對國土保安產生影響。

李根政呼籲,政府應重新檢討國有林區林地分級,並完成公私有林地、原住民保留地的林地分級;他也希望政府應釐清造林目的,人工造林限於經濟林,保育林應該任其自然演替;最後,李根政要求政府調配國家預算分配,推動「禁伐補償」措施,讓一些有心復育林地的民眾可以得到補償,讓森林達到休養生息的目的。

人工造林砍檳榔樹種小苗,而在造林範圍內噴灑除草劑,更導致大地一片枯黃。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曹榮旭的鹿角埤生態園區,20年來復育成果顯著,園區內林相多元茂密。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