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國是論壇今(26)日邁入第7場,文化部邀集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中華民國表演協會秘書長于國華、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和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教授兼主任徐亞湘來談論藝文團隊扶植策略,藝文團體補助方式成為會議談論焦點。

陳郁秀針對補助計畫執行表示,計畫每執行1或2年就必須嚴加討論,並且對藝術的影響力應以質論而非以量論,比方說《紐約時報》的評論可能就與國內藝評能得到的回響不同。

朱宗慶形容表演藝術者「台上光鮮亮麗,台下隨便穿穿」,一年收入可能只有18萬,負擔很大的財務壓力,必須自行借貸或兼差,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還要刪補助預算非常荒謬。朱宗慶認為文化部應與教育部結合,就有更多可支經費。

于國華認為,表演藝術者不是「弱勢」,他們應該是政府文化政策的策略夥伴,由於表演藝術的成果由社會共享,因此于國華贊成公益彩券收益挹注表演藝術,他同時也提到儘管「夢想家事件」有許多爭議,不過對現行採購法的檢討是必須的。

徐亞湘表示,補助很可能只是杯水車薪,重點是要協助藝文團體取得低利甚至零利率貸款。徐亞湘也提到表演藝術與電視媒體的結合,他舉日本偶像劇《虎與龍》透過電視讓年輕人認識落語的成功案例,影響力可能是數百倍於表演者一場場演出。

林谷芳補充,製作藝文節目應該是公視的職責,公視應該負起對公眾的責任。林谷芳提到重點是要「把藝文的餅做大」。他同時也呼籲表演藝術者必須要有自覺,要向大眾表明自己從事的工作能為社會帶來何種價值,補助也應「就按論案」。

龍應台肯定與談人對表演藝術者的詮釋,她認為政府對表演藝術應該是投資而非補助的心態。她也提到部會各行其事使得合作困難重重,比方說農委會的農村再生計畫有10年1500億的預算,若能放入藝術的思維就很好,不只是教育部的教育政策需要檢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