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全台各地爆發惡性關廠風潮,聯福、福昌、東菱等關廠工人組成自救會並佔領工廠激烈抗爭,要求政府「代位求償」,終於在隔年爭取到勞委會承諾以貸款方式解決雇主所積欠的退休金、資遣費,卻沒想到15年後這筆原本以為不用還的錢卻是如此沉重。當年參與協商過程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研究員吳永毅表示,當年運動者自恃政治實力足夠因而忽視政府的不可信,此點足以給社會運動一個教訓。

今(9)日中午的「開放編輯室」請到當年參與組織福昌製衣工人的吳永毅,他為網友說明15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當年政府如何向勞工承諾?而今又是如何對勞工討債?到底是政府惡意欺騙勞工?還是勞工自己一廂情願會錯意?

吳永毅指出,其實1980年代末期就已經開始惡性關廠風潮,許多資方將資金移往中國,然而80年代末期狀況僅在中小企業,但到了1990年代初期,關廠風潮向上發展到產業鏈上游的中型工廠,因此這些員工數介於200至500人不等的中型工廠的工人,在面對退休金、資遣費全無的情況,紛紛走上街頭爭取權益。

吳永毅進一步說,因此1997年東菱電子在勞委會前絕食,獲得了當時新就任勞委會主委的許介圭口頭承諾,後來用所謂「關廠失業勞工促進就業貸款」來支付這些工人的退休金與資遣費,後來也促成了失業給付與勞退新制的誕生,然而對走上街頭抗爭的這些工人來說,卻只拿到所謂的「貸款」,現在變成了「債務」。

吳永毅認為,雖然「關廠失業勞工促進就業貸款」名稱叫貸款,但其實與一般的就業貸款不同,當時工人貸款的金額就是他們被積欠的資遣分及退休金,另外當年承辦的華南銀行也未認真審核保證人,這些例子都可證明政府當年把這筆錢當成是「不用還」的一筆紓困補助。

吳永毅坦言,當年這些關廠自救會的工人與組織者錯估形勢,以為自身的抗爭力量可以延續,勞委會不敢討這筆錢,但事實證明勞委會一開始就欺騙了勞工,並用惡劣的方式抹黑工人,說這些工人有些都有房產而不應該不還錢。他說,這或許可供新一代社運工作者引以為鑑,應該要爭取到階段性的目標不罷手,否則10多年後這些制度性保障可能都會消失。

吳永毅強調,當年這批工人是第一批的關廠勞工,他們見證了台灣經濟的發展,也面臨資方無情的對待,沒想到多年後還要遭到政府的糟蹋。他說,包括失業給付與勞勞退新制在內的制度性保障,都是當年抗爭工人爭取來的,然而令人悲哀的是,這群人最後卻享受不到任何保障。

吳永毅提醒,當年這批工人爭取到這些,大家不該遺忘,應該正視這群人無法獲得的保障,一起來協助他們爭取到應得的權益。他也指出,政府應該了解,如果按照現在的制度,這些關廠工人能拿到的補助恐怕都已經超過他們當年欠下的債,因此這筆錢到底是債務還是勞工應得的,真相不證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