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民國80年的蘇建和案嗎?這個纏訟近20年的社會案件不僅引發台灣社會的廣泛討論,更加快台灣的司法改革腳步,但隨著現代社會的急遽變化,最近有多樁司法案件的判決備受爭議,顯然司法改革還是走得太慢了,不符合人民的期待。

今(28)日Newtalk《開放編輯室》節目中邀請到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蔡季勳及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秘書楊宗澧,和網友們談談即將滿20年的蘇建和案對台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

蘇案所指的是「莊林勳、劉秉郎、蘇建和三人案」,該社會案件引發爭議的部份包括:警方疑似刑求逼供、沒採用科學辦案而是誘導式辦案和現場蒐證與保存沒有徹底等,這些疑點使得蘇案的判決在這近20年的期間反覆變更,也讓民眾體認到台灣的司法體制確實需要改革。

楊宗澧表示,在當年,台灣的司法案件在問供的過程中,並沒有全程錄音錄影存證。直至2003年刑事訴訟法修法,強調不應只憑著個人自白就作為證據,才進一步保障了嫌疑犯被訊問的人權,最後,還有「律師陪偵」制度的產生。

而在國際上,蘇建和案也受到國際特赦組織的關注,國際特赦組織認為,蘇建和案是「非文明」的判決。

楊宗澧認為,台灣的司法體制,當前最需要改革的是,法官及檢察官的評鑑制度,台灣仍有法官是依照「有罪推定」原則,以誘導式的訊問方式審訊嫌疑犯,這樣會導致判決品質上的問題。楊宗澧表示,追求正義的過程不是包青天式的,只有死或活兩個選項,而是怎麼去達到正義的過程。

蔡季勳則認為台灣的司法改革,需要在「被害人保護」的制度下更大的功夫,她認為被害人沒辦法放下仇恨,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制度沒有一個體系,可以讓被害人家屬去癒合這道傷痕。例如:蘇建和案中的被害人家屬吳唐接,在每次蘇案的開庭,都不曾缺席,而他也要的也只不過是為家人求得一個正義而已,但司法也同樣給不了他正義。

針對蘇案纏訟即將進入第20年,蘇案平反行動大隊今天下午5點至晚上8點將在師大路小公園(師大路與浦城街交叉口),舉辦「書寫明信片聲援蘇建和」的柔性活動。蔡季勳表示,明信片可以寫給任何人,或訴諸民眾對台灣的司法改革、人權自由、追求正義的意見和想法,「蘇案平反行動大隊」會代為處理轉寄給適當的單位或人來處理。

下一波,蘇案平反行動大隊也將舉辦從台灣島最南端鵝鸞鼻到最北端富貴角10/13至11/6的環島活動,歡迎中南部的民眾也能參與,只要上網http://www.hsichih-trio.url.tw即能了解這段自由之旅的行經路線,隨時都可以參與他們的活動。

11/12上午10點,蘇案最新一審宣判即將出爐,不論結果為何,在這之前,平反大隊想陪他們3人進行一趟旅程,享有這最大的自由、拜訪過曾經聲援他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