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桃園機場是亞洲首屈一指的機場,但如今桃園機場變成國家最難堪的門面。

據這期新出版的《今周刊》715期指出,外觀敝破、航站規模狹小、內部設施陳舊,幾乎是國人對桃園機場硬體的普遍觀感;不僅落後鄰近國家,甚至比不上中國一線城市機場的設施。

另據「國際機場協會ACI」公布2009年全球機場服務品質排名,新加坡樟宜機場與香港赤蠟角機場,分別蟬聯第2、3名,桃園機場從前年的18名,掉到第27名,整整後退9名。

報導指出,手推車老舊、空橋斷裂、糞水淹機場,怎麼看都是一座貧窮機場的宿命;但令人驚訝的是桃園機場並不窮,反而從成立以來,就是很會生金蛋的金雞母。

在台灣18座機場中,桃園機場是最會賺錢的機場,31年累計上繳超過1300億元。從1993年以來,桃園機場每年的營收都超過百億元,扣除開支,平均淨賺70億元。但這筆錢必須全部回繳民航局旗下的「民航事業作業基金」,錢到底花到哪裡去了?

《今周刊》調查,民航作業基金過去10年的收支平衡表,2001年,民航作業基金仍有62.7億元;但2002年,帳上現金僅餘49億元,2003年更只剩下36億元,短少的部分,全被用於建設其他新機場。

例如:2004年完工的恆春五里亭機場,建設費用5億元;2005年完工的屏東屏北機場,建設費用15億元;利用軍機場改建的台中國際機場,過去5年也編列8億元的擴建費用。不只蓋機場的錢要由桃園機場負擔,甚至連其他機場的營運虧損也要由桃園機場的收入來補足,形成一座機場養活16座虧錢機場的奇特現象。

如果桃園機場自己要用錢,只能提計畫向經建會申請預算,但常被拒絕。東吳大學教授賈凱傑說:「國外機場每5年要做一次修訂(修建),桃園機場已經17年沒改變。」,直指問題在於硬體更新的嚴重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