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是聯合國的原住民日,平埔族在凱達格蘭大道聚集訴求平埔族正名。平埔族權益促進會理事長潘紀揚提起「原住民日」時感嘆表示,平埔族耆老逐漸凋零,平埔族語言文化極待復振。

民族別是巴宰族的潘紀揚在newtalk「原民向前衝」節目提到,總統馬英九簽署了聯合國人權2公約,但平埔族依舊被歧視;現在巴宰語面臨嚴重的失傳問題,包括巴宰、噶哈巫、西拉雅等平埔族的族語教學無法進入教育體制內,他們只能多利用教會、社區等資源傳授平埔族語言與文化。

主持人以撒克阿復提到,官方認定的平埔族噶瑪蘭能被認定,是因為移居到花蓮的族民原先就被認為是阿美族,本來就具有原住民族身份,經查證過後才又認定為噶瑪蘭族;不過蘭陽平原上為數眾多的噶瑪蘭人,卻是被官方排除在外,不被認定為原住民的。他認為,平埔族要求正名是向政府訴求返還歷史正義。

對於日前平埔族代表在凱達格蘭大道聚集,向馬英九遞交訴願書返還平埔族身份,還有立即搶救、考古調查貢寮鄉凱達格蘭族遺址被破壞一事,潘紀揚批評,由於平埔族人數比漢人少很多,所以人權根本不受重視。

他表示,客家人也不需要大費周章證明自己的身份,語言文化也有客委會持續推動,但平埔族如潘金玉等巴宰族耆老都在凋零中,他認為不管是要透過原民會平埔族事務推動小組,或再成立平埔族委員會,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復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