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員工跳樓事件之後,引發各界廣泛探討,有些人稱讚郭董的後續處理方案,但更多人抨擊的是鴻海廠內管理制度的非人性化,也有人以陰謀論視之,揣摩出風暴的擴大是北京刻意的縱容,希望與鴻海交換條件。這個問題可以擴大來看,進而去問為何中國勞工權益沒有因經濟發展而跟著高速起飛,又為何跨國企業情定中國,究竟中國的魔力在哪?先不論投資條件、工資這些經濟、經營層面的考量,有一個國際政治經濟的因素尚未受到注意。

 

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有個很有趣,但爭議性很大的問題,究竟民主國家還是獨裁國家,能夠吸引跨國企業的青睞進而投資?學者Quan Li 與Adam Resnick在2003年冬季號的國際組織期刊(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中撰文《Reversal of Fortunes》,認為獨裁國家更能吸引對外投資;而在半年後的2003年夏季號同本期刊中,學者Nathan Jensen的《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文章,確認為民主國家更能吸引對外投資。

 

我們不用去深究兩篇論文細部的優劣,當中的論點都有部分真實的成分存在,都可能是企業在找尋合適投資地點時所考量的因素。認為獨裁政權享有優勢的主因在於,跨國企業到國外投資經常會遇到當地居民的反彈,發動抗議或社運,阻止他們進入市場,且他們常會遇到優待本國企業的國家工業政策,讓他們取於相對不利的地位。

 

對於以獲利為優先的跨國企業來說,那個國家最能夠透過政治行為降低這些障礙,哪裡就是理想的投資地點。在民主國家之中,民間組織或勞工可以透過合法的集會、遊行、罷工,對企業施展壓力,更可以透過身為選民的身份,對政治人物施壓,以制定出保障勞工或本國產業、甚至不利跨國企業的政策。然而,在獨裁國家中,政府可以壓制社會運動的勢力,跨國企業在營運時受到的政治干擾較小,民間勢力沒有做為選民身份去影響工業政策的力量。因此只要跨國企業將政府搞定後,它們的後顧之憂較少。

 

然而,投資獨裁政府不全然是正面的,對於保障外國企業資產、智慧財產權而言,民主政府做的比獨裁政權好,且在完整的制度制約之下,民主政府的政策比較有延續性與可預測性,因此投資獨裁政府,資產被扣留或沒收的風險較高,技術或資源被竊取的容易度較高。民主政府在保障外國投資的權益上,能夠做的比獨裁政府好。

 

在鴻海事件中,為何中國能夠吸引這個多的投資,除了經濟、地理位置因素考量外,中國地方政府能幫外國企業搞定一切的神通是另一個致命的吸引力,然而隨著中國經濟高速起飛,勞工脫離貧困之後,勞工意識的高漲,讓他們開始思索跨國企業的獲利,是否公正地分配下去,對於一個標榜著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來說,避免勞工被企業剝削應該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有責任照顧勞工的權益與福利,為勞工向跨國企業爭取更高的工資與更好的工作條件。

 

這股勞工勢力的確有再成長的趨勢,只是在一個沒有民主機制作為發聲管道的中國,這股力量成長的力道不快,且一旦中國任由勞工勢力抬頭,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將嚇跑一些企業,而傷害中國的經濟發展,一旦沒有經濟發展的神主排,中南海的獨裁政權將岌岌可危。

 

對於中國來說,如何在吸引外資的經濟成長與維持社會主義元素穩固中找尋平衡,是目前一大挑戰,或許這次北京在平衡中靠向了社會主義,容許勞工自殺事件不斷在國營電視台中播放,助長勞工意識的蔓延。對於鴻海與其他企業來說,政府幫企業打理一切事情、打通所有管道的模式漸漸式微。然而,在獨裁統治能力的情況不變中,若勞工勢力過渡抬頭,北京可能又會開始增強獨統治的力道,讓這個勞工與經濟的天平再度取得平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