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休七日、月領七萬」的待遇,在一般民眾眼裡或許是奢望,卻成為藍白政治人物反年改時的「標準想像」。民調顯示,超過六成民眾支持年金改革持續推進,是反對者的兩倍。這場反年改行動,不僅背離主流民意,更動搖了制度公平與世代正義。
2017年的年金改革,是台灣補上制度延宕的重要一課。那段日子,立法院被反年改團體包圍,民進黨立委必須在警方保護下才能進入開會。儘管過程艱辛,社會終於在衝突與對話中找到共識:讓軍公教退休制度回歸合理,確保年輕世代也能享有穩固的退休保障。
改革成果逐漸顯現。自2018年起,所得替代率合理調整,年金破產年限從2031年延後至2049年。只要再堅持三年,就能完成初始設定的目標,確保制度永續。然而,2024年國民黨重返國會最大黨,加上民眾黨倒向反改陣營,改革成果再度面臨倒退危機。
諷刺的是,馬英九任內提出「年改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羅智強當時正是幕僚;柯文哲也曾說「年金不改革,台灣會變希臘、變苗栗」。如今這些政客卻反其道而行,把制度改革污名化,讓改革者難掩悲憤。
年金制度不是特權的延續,而是世代間的契約。任何政黨若為了討好選票而中止改革,等同預支未來、犧牲子孫。這不只是財務的計算,更是社會的信任與倫理問題。改革從來不容易,但如果停滯不前,破產危機終將吞噬全體納稅人的信心。
最後,要強調的是,年金改革不能半途而廢,這不只是政黨立場,更是為下一代守護公平與永續台灣的共同責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