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現場,特教老師常被形容為學校裡的「7-11」——什麼都能做、永遠待命、隨時補位,但這句看似讚美的比喻,其實是一種職場現實的無奈與教育制度的失衡。
因為該補足的教師人力未補足、該提供的一人一間教室未必到位、該給的專業團隊服務與學生助理員時數,也得每學期或每學年重新申請。
以前常聽人說:「一件事情重複做就會變成高手。」但這些重複申請、重複上傳、重複核銷的文書,並不會讓人變高手,只會堆疊成壓垮第一線的行政負擔。
我認為,特教教師的專業,本應聚焦於學生的個別化學習支持、跨專業合作、間接服務需求及融合教育推動等等,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我們常被繁瑣且重複的行政文書淹沒。若學校規模較小、人力不足,特教老師還得協助處理突發事件、家長溝通、臨時代課,甚至被要求負責與特教無關的行政雜務。
長官或同事的一句「你比較懂」或「反正你是特教老師」,往往成了無止盡加派工作的理由。
於是,特教老師被迫在教學、文書與行政之間疲於奔命,而真正需要被關注的學生,卻只能往後排,這樣的現象,正是本末倒置、因噎廢食。
在大缺師的時代,我認為教師的價值,不在於「能撐多少事」,而在於「能陪每位學生走多遠」。
然而當專業被耗損、時間被壓縮,教育現場的支持網也隨之鬆動。
若教育部與地方教育局真心推動融合教育,就應從制度面重新檢視:減少不必要的文書作業,調整合理的職務分工,增加人力與資源,讓特教老師回到「教育現場」而非「行政現場」,把特教老師還給真正需要特殊需求支持的學生。
一直以來,台灣常把教育當成最廉價的專業,當他國積極改革、更新教育制度時,我國多半選擇「跟進」,卻只流於研習、口號與形式。
彷彿只要喊出「雙語教育」、「融合教育」,就算達標。
但缺外師就匆忙補外師、缺特教人力卻不補人力,這樣的「推動」真的合適嗎?
教育不該比誰的政策更新得快,也不該比設備、比軟體,而是要讓每位學生都能被真正看見,並以最適性的方式獲得支持。
真的,不要再把特教老師當「7-11」。
我們不是無限供應的便利服務,而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
唯有尊重專業,才能讓融合教育真正落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