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週刊》近日揭露「凱思國際」的帳冊內容,指涉部分政治人物與資金往來,引發社會譁然。若報導屬實,這不只是個人名譽的問題,而是政治清廉體系面臨的又一次崩解測試。
過去幾年,「反黑金」、「反權貴」等口號幾乎成為政治競爭的標準裝備。許多人因此獲得聲量與支持,卻也在權力與金流之間逐漸模糊界線。政治人物若能藉「改革」之名影響企業紛爭、甚至透過人頭公司運作利益,那麼「反黑金」便成了最大的反諷。
事實上,台灣並非缺乏反貪腐的制度,而是缺乏誠實面對制度的人。當事者若真自信清白,應主動面對刑事偵查與公開檢驗,而非僅以民事訴訟止血。民眾期待的,不是情緒性的喊話,而是制度性的透明。
社會最可悲的現象,是「正義」一詞被濫用到失去意義。當政治人物以道德包裝自己、卻在暗處以利益運作,便會讓公眾對任何改革語言失去信任。這種信任破壞,比金錢醜聞更深遠。
凱思帳冊事件若進入司法程序,應讓檢調依證據追查到底,不因政治立場而偏袒,也不因話語權而退縮。唯有如此,社會才能重建對政治清廉的信任。
政治的清白,不該只存在於競選口號;而應在金流、制度與誠信的光線下,被看得清清楚楚。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