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政策警訊:經驗不等於專業】
        教育部近日預告修訂《高級中等學校專業及技術教師遴聘辦法》,擬放寬專技教師的聘用標準。修法內容指出,未來具有業界六年實務經驗、且有特殊成就者,只要加修八個教育學分,就有機會成為高級中等學校的正式教師。

        這項政策的研擬,無論動機如何,都釋出了一個極度危險的信號:教育專業,似乎可以被稀釋或速成。

我們理解政策希望引進業界活水,特別是在高職的專業技術領域。然而,將數年的業界經驗和極少的教育學分,等同於完整師培體系下耗費數載所培養出的教學專業,無疑是對所有努力修習教育學程、通過教檢、教甄的師培生的最大諷刺。
【國小的現行警鐘:業師入校的「教學窘境」】
在高職專技教師的政策尚未定案之際,我們早已在國小教育現場看到了類似問題的縮影。

        在108課綱下,國小的「彈性課程」提供了學校本位發展特色的機會,許多學校因此引入了各式各樣的業界人士來教授音樂、體育、美術、編程等特色課程。這些業師或許在其專業領域出類拔萃,例如,一位鋼琴家或一位籃球國手,他們的術科能力毋庸置疑,然而,一旦他們踏入教室,問題便層出不窮:他們或許精通音符、球技或名俗技藝,卻不明白兒童發展心理學,無法理解國小二年級學生專注力的極限;他們或許在業界呼風喚雨,卻不懂班級經營,面對二十幾位吵鬧不安的學生束手無策;他們或許具備專業知識,卻缺乏教學法,只會以大師示範的方式,讓學生複製行為,而無法真正引導學生探究與理解。
        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學校特色課程的品質不如預期,行政老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課堂支援與事後補救,反而造成了更大的行政負擔和教學混亂。有專業無教育培訓的教練,終究無法取代教師。

【教育是門專業,絕非廉價速成】

        為什麼社會總習慣性地將教育視為一門非專業的工作?當我們生病時,絕不會相信一位只修了八堂課的醫生;當我們需要法律諮詢時,也絕不會接受一位僅有六年代書經驗的律師。但在教育領域,這道專業壁壘卻總是被輕易地打破。
        教育是難以量化、影響深遠卻不易見成果的專業。教師的養成,遠遠不只在單科知識。它包含:

1. 教育哲學與心理學:理解學習的本質、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
2. 課程設計與教學法: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吸收的步驟與活動。
3. 班級經營與輔導:建立安全、有紀律的學習環境,處理行為問題,進行正向管教。
4. 教育行政與法規:了解教師的權利義務、處理校園危機。

        教育的成果不是一蹴可幾的特殊成就,它需要數年的扎根、灌溉與等待,才能在數十年後看到學生品格、知識與能力的全面養成。這種漫長而細緻的工作,很容易被社會忽略其存在與重要性,進而讓人誤以為「只要會某個科目,就能教」。

【萬不可行的破窗效應】

        教育部研擬放寬專技教師標準,即使目前主要鎖定在高中職,但其影響力就像「破窗效應」一樣令人擔憂。一旦此例一開,未來勢必有更多的教育階段和學科將循此例,要求將未受完整師培訓練的業師,透過速成的方式納入正式教師體系。
        教育不是單科知識的傳遞,更涉及班級經營、輔導知能、正向管教、差異化教學等多面向、細緻且充滿人際互動的工作。教師必須是一為「全人發展的引導者」,而非僅僅是「某一技能的教練」。
        學校需要的是能夠兼具學科專業與教育專業的教師,而非只有業界經驗卻不懂教學的教練。政策制定者必須理解,在教室現場,教學法的專業性絕對不亞於任何一門學科的專業性。為了維護學生的受教品質與教師體系的專業尊嚴,業師入校成為正式教師的研擬,應當被審慎駁回。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