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8 月 23 日重啟核三的公投臨近,高階核廢料的儲放問題再度成為焦點。贊成核能者提出各種儲放方案,反對者則試圖舉證推翻,甚至出現「就放在支持者家中」等情緒化說法。然而,在民主社會中,公共議題應透過理性對話,才能逐步形成社會共識,而不是陷入情緒對立之中。
台灣本島位於造山帶,地殼運動頻繁,並不適合作為高階核廢料的長期儲放地。然而,金門與馬祖群島地處穩定大陸板塊邊緣,地震活動極少。根據地震觀測紀錄,當地並無規模 5 以上的地震案例,因此在金門或馬祖的無人島上興建乾式貯存槽,從地質安全的角度來看具有可行性。
目前主流觀點多以核元素衰變至安全標準所需時間做為儲放期限的依據。然而,筆者在此提供另一種思維:中期方案 – 將儲放期限定在 300 年以內。雖然現行乾式貯存設計壽命通常為40至50年,但以台灣現有的工程能力和無人島空間,乾式貯存槽的建造、維護加上輪替使用,要供 300 年存放並非難事。同時,樂觀推測在300年內,人類在核子科技上極可能取得突破,發展出更成熟的高階核廢料處理或再利用技術。
此方案或許會被質疑是將問題交給子孫處理,但科技的進步本就是跨世代的累積過程。許多今日的科技成就,正是源於前人留下的挑戰與基礎。設定一個可控的儲放期,並持續投資相關技術研發,或許正是兼顧安全與未來發展的務實選擇。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