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聯合報7月1日報導「台北熱島效應 鄭明典:清晨低溫降不下來『不是好現象』」,此新聞點出了台灣目前熱島效應加劇的現象。天氣變得比以往更加炎熱,民眾因此頻繁使用冷氣等降溫設備,卻也進一步排放熱氣至環境中,造成惡性循環。在此背景下,和地熱發電所使用的熱交換原理相類似的地源熱泵,或許可作為緩解熱島效應的一項解方。
地熱發電的熱交換系統,是抽取地下的熱水(或熱氣),透過熱交換模組將熱能傳導至另一側的冷媒,使冷媒汽化後推動發電機組發電。地源熱泵則是利用地下深度約20至40公尺處的恆溫層(視地區條件而異),地溫約在15°C至20°C之間。若能將此溫度條件加以應用,透過熱交換和地表空氣進行冷熱調節,即可作為冷氣的替代方案。簡單比喻,地熱發電像是把地底當作高溫鍋爐,將熱水或蒸汽拿來發電。地源熱泵則是像是將地底當成一個天然的「恆溫冰箱/暖氣爐」,依需求從地底吸熱或釋熱。其具體優勢如下:
- 節能環保:熱泵系統的能耗少,對環境友善。
- 減緩熱島效應:冷氣是將熱氣排入大氣,在日照下持續加溫,而熱泵則將熱能導入地底,減少都市空氣溫度的累積。
- 經濟效益高:用電量減少,亦可大幅降低民生與商業支出。
- 功能多元:系統亦可搭配熱水供應,作為屋內熱水的來源,一機多用。
美國麻州弗雷明漢(Framingham)在2024年啟動全美首個「地源熱泵示範街區計畫」,將原有的天然氣管線汰換為地源熱泵系統,涵蓋31棟住宅與5棟商業建築,達到冬夏皆可供熱/製冷的效果,且節能又減碳。
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可選擇具代表性區域進行試驗性建置,若成效良好,則宜大力推動此類低碳永續的調溫解方,協助台灣從源頭緩解熱島效應,邁向更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