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導,中國受到國際能源署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邀請,希望其加入這個處理國際能源事務的多邊體制,IEA的執行總裁Nobuo Tanaka說:「這個組織的用意日益模糊,因為目前有超過一半的能源消費都是在非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與開發中國家內,對於石油而言,主要的消費將會是在非OECD國家」。Tanaka的這番話點出了IEA在功能上的問題。

 

IEA是一個在1973年石油危機發生之後,由先進國家號召組成的,幾乎都是富有的OECD成員國。他們認為中東國家主導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因不滿西方社會的中東政策(尤其是支持以色列的態度),進行干預而哄抬油價,讓西方國家在石油危機中受到重創。西方國家因此設立了IEA,希望透過定期提供透明的國際能源市場概況、設立能源儲備的機制、並透過與能源供應方的協調機制,避免將來危機再度發生。例如在2005年卡崔納颶風(Hurricane Katrina)襲擊下,IEA以每天釋出兩百萬桶石油的策略,彌補了美國在墨西哥灣的能源產出的下降,藉此穩定國際油價。

 

雖然在兩次石油危機之後,IEA與OPEC試圖修補關係,希望共同合作穩定國際能源市場,但在本質上IEA是被創造用來對付OPEC的組織,中國在這種條件下,若選擇加入IEA會產生許多問題。

 

第一,在國家擔心生存的國際環境本質之下,如何維持經濟自主成為一大課題,在這種觀點下,全球化的潮流其實正削弱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國家的安全,中國在製造業的自給自足沒有關係,但在能源上相當依賴能源進口,在中國無法短期間中開發出足夠的國內油田,或研發出替代性能源之下,選擇與站在規範面的IEA並肩作戰,對相當依賴OPEC能源的中國來說是負面影響,將不利於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佈局,影響中國國內的能源安全。

 

第二,IEA是由西方國家所成立的多邊體制,擁護的民主與透明的機制,會員需要公開國家內部能源部門的資訊,這對於一個獨裁國家並不是能夠接受的狀況,目前二十八個會員國,除了土耳其、日本、南韓之外,都是西方的富國,且國內都擁有相當程度的民主機制,中國一旦加入IEA除了要遵守規範之外,恐遭到民主集團的包圍,在其他議題上讓步,這絕對是中國不願遇到的情況。

 

第三,IEA成員的意圖在於想透過世界能源消費大國的加入,去提升維持能源市場穩定的談判籌碼,此外,更想透過IEA的機制去制約中國的外交政策。這些對於西方國家是好的,但卻對中國沒什麼好處,在目前歐美國家需要中國的程度似乎大於中國需要他們的環境下,他們沒有太多籌碼可以吸引中國加入。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中國願意加入IEA,接受其規範的可能性並不高,且在國際能源主要的需求已經由西方轉向東方的之下,發展中國家影響國際能源議題的力量將會更大,IEA也的確如其執行總裁說的將失去作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